校园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系友之家 > 校园记忆

无“巧”不成“书” | 哈穆德·尤努斯教授的中国记忆


      我来到北京大学的第三天,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言文化系教授艾敏(付志明)博士邀请我参观北京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图书馆分馆。该馆于2018年开馆,馆内设有各类分区和厅室,陈列着一些馆藏。于是,我们于当天上午来到这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巨大建筑,果不其然,它设有功能各异的系列厅室,收藏有数千本阿拉伯语和中文书籍与手稿。


       我们在这座图书馆的各个位置进行参观,从一层行至二层,穿过厅堂,走过内室,信步游览。我注意到图书馆的走廊及各处装饰有许多用阿拉伯书法绘制而成的画幅。我们站在其中一些佳作前凝视着,试图辨析其中的文字,并阅读其中所写的内容。这些文字并不总是清晰易读,它们非常复杂,字词相互交织,往往难以读懂。有时我们能成功辨认,有时则只能望洋兴叹。更何况,我们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考查和更为深入的思考。图书馆面积不小,我们必须尽快参观,随后的几天可能还会有新的安排和行程。

       在参观中,我们走过一间类似画馆的大厅,然而它并非一间画室,而是一间书法室,陈列着许多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书法的创作工具及必需品,如钢笔、羽毛笔、芦苇杆、纸等等。在这里,我的心弦再一次被阿拉伯书法——我久违的热爱触动了。长久以来,有一些令我心驰神往的艺术,书法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不便在此赘述的种种原因,我未曾专业地实践过它们,都只是将其藏于内心深处,如同美好的昙花在我的生命中绽放。


 

      我对阿拉伯书法的钟爱由来已久,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只要看到优美的书法便会自行模仿。有时我看到那些漂亮的字体,而我没有纸和笔,便会用手指在空中画字。就这样,我迷上了优美动人的阿拉伯书法。当时我们有位对书法也颇感兴趣的老师,他看到我的字迹后称赞了我,并鼓励我系统地学习。但由于现实所迫、能力有限,加之缺乏真正有效的帮助,我只能一直作为书法的业余爱好者,没能深入学习这门精粹艺术的规则、技巧和门类。

       眼前馆内的陈设尽收眼底,我顿时感到自己就像一个饥肠辘辘者,面对着一桌饕餮盛宴早已饥不择食,我无法按捺跃跃欲试的心情,于是便请艾敏博士允许我来露上一手。他问我:“你也懂书法吗?” 我答道:“可以试试。”于是,我拿起一支羽毛笔,用卢格阿体和纳斯赫体写下了“比斯穆拉”(以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他对我的字大加赞赏和鼓励,其中或许不乏溢美之词。我们随后便离开此地,继续对图书馆进行参观。

      数日后,我收到了(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主任发来的课程表,惊讶地发现其中竟有一门由我主讲的阿拉伯书法课!在此,我需要坦白,如此安排并没有让我忧心忡忡,也并未令我喜不自胜。说它没有令我忧心忡忡,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一直对阿拉伯书法满怀热爱,而近期又萌生出殷切期望;说它没有令我喜不自胜,则是因为我虽然擅长模仿优美的书法,但对它的规则没有系统地掌握,作为主讲教师可能难以胜任。就这样,我暗自激励自己:“我可以边学习,边教授。”

       就这样,我借助各类阿拉伯书法书籍,努力学习各种字体的书写规则,尤其更为常用的、简便易学的字体,比如卢格阿体和纳斯赫体,我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的学生,都令我喜出望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便掌握了各类书法规则,并把我的书法打磨成型;而学生们也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他们不断领悟其中的技巧,写出优美的字迹,对掌握阿拉伯书法踌躇满志,在第一学期期末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后来又有许多同学带着饱满的热情竞相参与到阿拉伯书法课程的学习中来。


       光阴荏苒,第二学期期末的到来宣告我在北大第一学年的工作告一段落。适逢新冠病毒蔓延,人们的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也一改常态。交通受限、往来不便不只体现在国家之间,就连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之间也是如此。这意味着我将无法在这一年(2020年)的夏天返回叙利亚,同时也意味着我将迎来日复一日百无聊赖的生活。

       在此情境中,我不得不寻找乐趣以滋养我的灵魂,充实我的心灵,恰逢艾敏博士建议我撰写一部关于阿拉伯书法的著作。我初闻大为惊讶,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业余爱好者,怎么能撰写一部阿拉伯书法著作呢?于是我婉拒了这一提议,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踏足这一领域,也认为自己尚不具备打赢这场战役的必备素质。我并非那种在任何领域都能著书立说的人——他们不在乎自己的能力,不介意他人的批评,也不在意读者的感受。而我尊重读者的思想,不愿意向他们展示不尽人意的作品。更何况我对自己一向很挑剔,对自己的许多作品都不甚满意。

       但我的朋友艾敏博士非常热情、真诚且擅于激励他人,他相信我有能力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不断地鼓励我、肯定我,坚定我的信心,向我解释系里正需要一本由本系教授撰写的阿拉伯书法教程。我被说服了,决心尝试编写。这是一场真正的冒险,我必须饱含热忱、勇往直前,才能最终成功。我很清楚,我的前方困难重重;但我也深知这部书会使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化系的同学从中受益,也定会惠及中国其他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学习者。因此,这值得我不顾艰险、迎接挑战,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首先,我必须确定这本书的研习对象以及这本书的内容,我决定将之限定为三种阿拉伯书法字体,即卢格阿体、纳斯赫体和波斯体。在我看来,这三种字体应用广泛、书写优美,并且简单易学。此外,这也与我个人的偏好不无关系。接下来,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书籍,找到了各式各样有参考价值的书籍。通过这些书籍,我学习并掌握了这几种书法的书写规则,逐步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在历时数月的艰辛写作之后,书稿终于付梓。在此过程中我遇到的诸多困难不想在此赘述,因为这样的表白毫无意义,更无需他人的同情。而我对这一成就倍感鼓舞,对这个诞生在北大温暖襁褓中的美好婴儿深感欣慰,她让我忘记了所有艰辛和不易。这个新生儿,脱胎于那次短暂的参观,或者更准确的说,都是因缘际会,正所谓无“巧”不成“书”。

 

文/哈穆德(叙利亚)

译/秦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