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系友之家 > 校园记忆

纪念奥贝德系列:忆叙利亚专家萨拉迈•奥贝德

良师益友
 

    我的老师——全国作家协会委员、阿语研究会会长仲跻昆教授,最近将自己追忆著名的援华阿拉伯语专家——叙利亚知名学者、诗人萨拉迈•奥贝德的《把晚年献给了中国的叙利亚专家奥贝德》一文网传给了我,引发我对这位中国人民的友人、为培养中国阿语专业人员并为提升中国的阿语教育与新闻水平呕心沥血的一代宗师的追思。


    回想起来,东语系阿语专业70、72、73至76届是大师传授阿拉伯语知识和情感受惠较多的学生们。
    记得我们入校的第二年,专业的老师们就安排奥贝德老师给我们授课,讲解阿拉伯语。当时在国内大专院校任教的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外教人数屈指可数,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且在学识和资历方面佼佼者非奥贝德老师莫属。
    奥贝德老师教学上自有一套。他不喜欢填鸭式教学,对我们发音阶段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大师教课时,先发给我班每位同学一份近期的阿拉伯国家的报纸,让大家阅览,然后选出文章边阅读边解说,可说是活生生地寓教于乐,接触到的是实用的语言,流行的遣词造句。我看到的第一份阿文报纸是《十月》。
    大师兼作家与诗人于一身,是位名扬亚非的著名学者,精通英语和法语。他给我们朗读文章时抑扬,有声有色;解释词义时耐心细致,举一反三;辅导我们阅读时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大师对同学们一视同仁,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大师感情丰富,对我国人民感情至深,与我们脉博同跳动,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生活与工作期间,他对我大好河山赞赏有加,对我遭受的自然灾害亦深表同情。他写了赞美大寨的文章,献给唐山的诗歌……
    奥贝德老师身材高大,满头的银发留得略长,有几分艺术家的味道。他住在离学校不算太远的友谊宾馆,每天步行往返于学校,颇有毅力。
    大师除了教授我们知识外,还同我们一起“玩耍”。课间休息时,他在外文楼前的空地上跟我们一起投钢球,撞击摆在地上的石头或砖块,就像现在打保龄球。

\

奥贝德先生与阿语系师生合影


    还有,大师对未名湖里的鱼也十分关照。西校门小桥旁,我们经常与大师一起观看未名湖里畅游的鱼,与大师一起将面包片撒到湖中喂鱼。我曾多次按大师的旨意跑到他的办公室,从书架上取下面包片,回到岸边发给大家喂鱼。
    多年的师生关系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去友谊宾馆拜访过他。记得一次我们到他的套房去看他,同学打开他的卧室门发现床上的席梦思摆在地上,原来他喜欢睡在传统的“地铺”上。
  大师不仅个人对中国情有独钟,热爱之至,还鼓励家人踏足我国,了解我国。我们在校期间,参与接待了大师的夫人、儿女的到访。当时他在罗马尼亚学习石油化工专业的长子告诉我们,他本想利用学校放假之机到欧洲旅游,但父亲执意要他来中国看看,结果不虚此行。

    大师对中国的一往情深,正像仲老师所写“把晚年献给了中国”。

\

奥贝德先生与仲跻昆合影


    大师的教育之恩,我们受益一生。大理由编撰的《阿拉伯简史》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介绍阿拉伯国家历史的书籍,由此使我对阿拉伯历史产生了兴趣。
    毕业那年,我将《阿拉伯简史》译成了中文,投稿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未能如愿。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工作过的“中东研究所”将其印成册子,用于教学。我感谢入校的第一位老师——张献如,是他修改了初出茅庐的我的拙劣译文。
    值得一提的是,上学期间,我们班还有幸短时间参与了大师主持的《汉阿大辞典》的一些编写工作,我干的是拼音校对。

    那本《阿拉伯简史(阿拉伯历史概况)》册子虽然简装,但它不失为本人对大师的敬仰和顷怀的见证。

 

                                     (作者戴新平,中国人民共和国驻也门大使馆领事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