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教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已故教授

马金鹏

姓名 马金鹏
职称 教授
教育背景


马金鹏简历

马金鹏,回族,山东济南人。1913年6月2日生,2001年10月24日因病逝世。
1931年毕业于成达师范
1932 ~1936年 就读并毕业于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文学院
1937 ~1949年 国立成达师范任教阿拉伯文
1950~1953年6月 上海福佑路清真寺任教长
1953年~7月 1987年 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
在北大35年的阿拉伯语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阿拉伯语的优秀人才,也为朝鲜、越南等国培养了留学生,期间曾给周总理当过翻译,参与了阿语语法、语音教材及《中阿大词典》等书的编写工作。退休后,参与了学校与沙特、巴基斯坦合作的三次暑期阿訇教法阿语培训工作,负责教授阿语及教法。翻译出版了《伊本•白图泰游记》、《古兰经译注》等图书。

发表文献 译著:
《〈古兰经〉译注》(Qur'an Chinese Translation),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子夜》,马金鹏译,外文出版社,1986
《伊本·白图泰游记》(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其他

 

 
马金鹏先生与《<古兰经>译注》
 
(马杰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 2012级硕士)
摘要:今年适逢北京大学已故著名回族学者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马金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回族学者、教育家、阿拉伯语翻译家。他一生著述和译作颇多,其中《<古兰经>译注》和《伊本·白图泰游记》最具影响,堪称巨制。本文不揣浅陋,就《<古兰经>译注》的缘起和过程,以及历史贡献作一简述,以纪念先生诞辰100周年。
关键词:马金鹏;《<古兰经>译注》;伊斯兰教
 
一、马金鹏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
马金鹏先生191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贫困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开始接受伊斯兰文化,并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进入当时著名的成达师范学校[1]接受阿拉伯语的系统学习。1929年初成达师范迁至北平,马金鹏先生即离家随校到北平学习,由此为他之后所从事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从成达师范毕业,1932年在一位人士的资助下,作为成达师范第一批赴埃及留学生进入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文学院继续深造。通过四年的勤奋努力于1936年顺利毕业,回国后一直在母校成达师范教授阿拉伯语,并担任过《月华》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成达师范一度不再开设阿拉伯语课程,在友人介绍下,马金鹏先生于1950至1953年期间,担任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刚好验证了成达师范所提倡的“三长”(即以培养教长、校长和会长为目标)教育的实际功效。1953年,经我国著名回族学者马坚先生推荐,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教,直到1987年退休。
马金鹏先生一生致力于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他在北京大学工作的35年里,与其他同事一道,为我国阿拉伯语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与北大的同事们共同编写了阿拉伯语语法和语音教材,先后参与阿拉伯语教材、《阿汉词典》《成语词典》、《中阿字典》、《中阿分类词典》、《中阿大辞典》等工具书的编写和校订工作,同时参与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工作。
此外,马金鹏先生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努巴的《讲演集》,海展迪的《穆罕麦斯五行诗》和《曼丹叶哈》,穆斯塔法·习巴尔的《穆圣史中的借鉴与教训》等译著。[2]马金鹏先生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译著尚未正式出版,这些译著涉及宗教、语言、文学和时政等领域,其中宗教研究译作约 64万字,时政译作约12万字,小说翻译约23万字,个人著作约11万字。[3]这些前期著述的翻译和积累,为马金鹏先生在耄耋之年翻译《<古兰经>译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了良好的准备。
二、《<古兰经>译注》翻译的缘起及过程
谈起马金鹏先生对《<古兰经>译注》翻译的历史原因,这要追述到1989年北京大学举办穆斯林庆祝开斋节联欢会的时候。当时应邀参加联欢会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两位负责人沈遐熙先生和马贤先生,以及马坚先生的夫人马存真女士,在会前与马金鹏先生进行过一次交谈。中国伊协两位负责人谈到了沙特有关方面向中国伊协提出了制定一个已出版的《古兰经》汉译本勘误表的任务,以便随沙特印的汉译《古兰经》发送各地。他们都希望由马金鹏先生来完成这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对此,马金鹏先生生前是这样回忆的:“当时我感到这项任务很重要,但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何况我对沙特所印汉文译本,虽然见到过,并没有读过。所以我向这两位负责人提出《古兰经》的译汉工作应由伊斯兰团体组织一个译经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想快,就多找几位大阿訇参与。我年近八十,身体多病,制定勘误表更需要计划、时间、参考书和经费。我当众表示:如果需要我参加提议中的译经委员会的话,我是可以参加的。”[4]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未能成行,但却促成了先生对《古兰经》的译注,他怀着补正前人译文之不足的责任,以及对《古兰经》无限的敬畏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开始独自动手译注《古兰经》。为了完成这样一项浩瀚而艰巨的任务,76岁的马金鹏先生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1、研习原著,精心准备。为译注《古兰经》,马金鹏先生再次重新认真学习《古兰经》,研究《古兰经》,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很多阿文版的权威经注,并进行了认真研读。此外,马金鹏先生还找来了当时所有的《古兰经》汉译本,进行比较和推敲,并在翻译前写下了10万字的笔记—《对<古兰经>中二十章之七种译汉比较》,做了大量前期文案工作。
   2、明确志向,确立标准。在研读权威经注的基础上,马金鹏先生尤其对苏优推的《古兰经学精研》进行了认真研读,深入了解了《古兰经》注释者所具备的条件、标准和资格,给自己立下了译经志向和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根据伊玛目·艾布·塔里布·泰伯雷在其经注序言中谈到的经注者们应该具有的资格:“要知道其条件,首要的是志向正确和遵守宗教的法规”;另一条是根据苏优推的《古兰经学精研》中关于“《古兰经》注释者,应当根据来自圣人及他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所传达的穆圣时经文的解释,要避免一切新生异端”。[5]在此基础上,马金鹏开始了对《古兰经》长达8年的学习、研究、翻译和注释历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翻译的同时,为了深入体会《古兰经》的内容,马金鹏先生坚持每天背诵或诵读一卷《古兰经》,数年如一日,以虔诚的信仰,践行着一位耄耋之年学者对《古兰经》的无限敬畏。在长达数10年的翻译过程中,马金鹏先生还写下了10万字的《译经偶拾》,其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疑难经文的推敲论证和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马金鹏先生86岁高龄时,这本80多万字的《古兰经》译注终于定稿,并在多方努力下,于2005年正式付梓出版。
三、《<古兰经>译注》的历史贡献
马金鹏先生《古兰经》译注的出版,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价值和宗教影响,其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一、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对这一政策,国际社会时有人质疑。马金鹏先生这本《<古兰经>译注》的出版,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正确的、是真实的,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穆斯林享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马金鹏先生用实践从一个方面有力地回击了来自国际社会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质疑,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不同文明和不同宗教间的对话。
其二,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有很多种不同版本的《古兰经》汉译本,而且译者的翻译水准大多都很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马金鹏先生的这本《<古兰经>译注》的出版,为我国《古兰经》汉译本又增添了一个新版本。这本《<古兰经>译注》每篇都有经过大量比较和筛选的注释。这个带注释译本的问世,无疑为这一领域锦上添花,并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学习习惯的《古兰经》研究者和后辈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考依据和指导。尤其是马金鹏先生在为译经准备时所完成的《对<古兰经>中二十章之七种译汉比较》和译经结束后所完成的《译经偶拾》,对《古兰经》研究者无疑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文献,有利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其三,重要的宗教影响。马金鹏先生完全按照译经标准进行《古兰经》的诠释。从宗教方面看,其译注具有4个特点。一是翻译准确,注释公正。在他毕生对《古兰经》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翻译时抛开了各种非阿拉伯语译本,并对过去非阿拉伯语译本的不当之处予以纠正,完全按照《古兰经学》所规定的原则进行翻译,力图使之成为当前最具权威的《古兰经》汉译注释本;二是参考资料较多,翻译水平较高。马金鹏先生在其译注中所依据的注释参考书,即《泰伯雷注释》、《恩达威注释》、《奈赛菲注释》和《两哲俩伦丁注释》,这四本注释是从多种阿拉伯语版本中精选出来的,是伊斯兰世界公认的经典著作,有些还是国内外穆斯林清真寺经堂教育中学习《古兰经》的重要教材。此外,以北京大学这一高等学府藏有的许多可供参阅的珍本书籍、各种中文和阿拉伯语工具书,作为翻译《<古兰经>译注》的参考资料,保证了译文质量;三是汉语注音,吸收了经堂语。为了方便读者,译文中如需要阿拉伯语原词时,都用汉语做了注音,并吸收了国内清真寺中许多译语(经堂语),以尽可能满足各界读者的需求。四是注释全面,成果显著。经过不懈地努力,马金鹏完成了译解注文11000余条,尤其对有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一些词语的含义和典故等均有注释。由于这些特点,该《<古兰经>译注》赢得了国内穆斯林的广泛认知,对提高各族穆斯林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准,开展宗教生活,并防止不正确的言论流入穆斯林中间从而引发纠纷,都大有裨益。
结 语
马金鹏先生倾其一生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历程,不免让我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经典名句。我想,这也足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样一位有着远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品质的回族学者笔耕不辍的人生境界。马金鹏先生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实践的一生。他的学术人生几乎浓缩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他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阿拉伯语教学研究和伊斯兰文化发展事业,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作为学术追求的目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诠释了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高尚的人生价值,在耄耋之年,依然用身体力行牢牢坚守着自己对伊斯兰最崇高的信仰。
马金鹏先生是当代中国回族学者中不可多得的学者之一,他为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
 
 
 
 
 
 
 
 
 
 
 
 
 
[1]成达师范学校创建于1925年4月24日,是我国近现代回族穆斯林创办的经堂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并举的一所师范学校。
[2]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829页
[3]北京大学.“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2013年6月19日
[4]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837页
[5]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8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