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举办 2025年“世界读书日”书评征集活动颁奖仪式
时间: 2025-06-17 11:13:00 来源:作者:
典籍如舟,载文明以渡远;书评似镜,照思想而汇通。2025年6月13日,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以下简称“分馆”)“世界读书日”书评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分馆多功能厅举办。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分馆阿拉伯文化中心主任付志明主持。出席嘉宾包括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崔岱远,分馆副馆长阿贝德·沙里夫,外国语学院阿语系助理教授高山,以及分馆馆员穆罕默德。
活动伊始,崔岱远向图书馆捐赠了个人新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阿贝德·沙里夫代表分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在随后的主题分享环节,崔岱远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了阅读方法。他特别强调"精读胜于泛读"的阅读理念,建议同学们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并推荐了《大学》《中庸》等传统文化典籍。
崔岱远向分馆赠书
本次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学校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历史系多个专业的同学踊跃参与。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及优秀奖6名。(获奖名单附后)崔岱远、高山、阿贝德、穆罕默德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奖。
阿贝德向优秀奖选手颁奖
高山向三等奖选手颁奖
穆罕默德向二等奖选手颁奖
崔岱远向一等奖选手颁奖
颁奖环节后,获奖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阅读心得和学术见解。
获奖代表发言
依次:王靖涵、曾申奥、张若天、王品澄、康小薇、李泽锴
付志明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成长,期待更多同学加入阅读与学术研究的行列,共同书写北大与中东研究的未来篇章。”
合影
获奖代表感言: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专业的历史性著作。在我了解相关史料的同时,不断思考历史学者如何把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来,深挖其中的细节并把握发展大方向。书中系统的学术分析与历史学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沙图给我们采买的原版书籍,对中东研究或阿拉伯历史感兴趣的同学,请多看沙特分馆收录的相关馆藏。
——外国语学院 王靖涵
来到当下,我们经常会有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思考,这与古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想象有一定的相似。通过阅读历史,我们能找到自己一些想法的影子,从而得到现实关怀。读书并不是为了期望在书中找到具体的答案,而是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激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希望大家能够一直保持读书的爱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外国语学院 曾申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多出去走一走,在实际中验证一下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可能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知。
——历史学系 张若天
马哈穆德达尔维什的诗经历了一个由完全抵抗到以“美”为抵抗的过程。他提出并非反抗即抵抗,美即抵抗。在文字美学、象征主义与文本立意上,这是一本难得的书,推荐给大家。
——外国语学院 王品澄
现在很多问题都是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看,对于中国的研究,我希望我们未来能提出更多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 李泽锴
我想对活动的主办方沙图表示感谢,也分享一些我作为阿拉伯语系学生对沙图的特殊感情。沙图每次举办的活动,都能将关心中东、来自中东的学生与学者聚在一起,让热爱中东研究的同学产生了归属感。中东研究是多维度、涉及领域跨度极大的学问。这次读书日有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参加,大家在一起分享交流关于不同研究方面的话题,不受严格的学术论文要求或课题限制,这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虽然稚嫩但不断生长的学术共同体。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和对中东研究的热爱,从中汲取养分,一起见证我们和中东地区研究的明天。
——外国语学院 康小薇
附:获奖名单及作品名称
一等奖
王靖涵,《历史语境与理论框架:苏非派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平衡》
康小薇,《秘密移民的噩梦现实》
曾申奥,《“终末”的幽灵波斯文化圈中的末世论与历史变革》
二等奖
许政哲,《历史叙述的另一重视角》
孙睿阳,《文学中的现代转型与现代转型中的文学》
李霂祺,《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
沈靖期,《石油诅咒下的精英博弈》
张若天,《磁带里的埃及——评〈大众媒介:现代埃及的磁带文化〉》
三等奖
卜虹月,《走出莫比乌斯环》
王品澄,《流亡者的玫瑰:从达尔维什的诗行感受巴勒斯坦的脉搏》
王理瑞钰,《全球资本的埃及迷宫:埃及改革困局中的权力资本化》
邓纬琳,《海湾国家的自主迷思:多极化时代的战略探索》
龙令仪,《把光照向命运的裂隙》
朱晓姝,《是魔鬼还是烈士?》
刘锐政,《〈法蒂玛王朝的库尔德关系〉——边缘与中心之间的政治交织》
杨婉莹,《〈火车读者〉:一场关于文本与存在的悖论实验》
赵文杰,《在记忆与静默之间——读〈بصورة مفاجئة〉》
程雪玲,《殖民规训的秩序建构与历史现实:评〈再造国家:埃及在19 世纪〉的理论适用》
优秀奖
于欣雨,《“告诉我这将如何结束”——读〈辉煌与苦难:伊拉克 6000年〉》
马启泽,《边缘的坚守与身份的追寻〈以色列阿拉伯人——身份地位与生存状况〉书评》
李泽锴,气候工程与中东环境治理的世纪困局
吴嘉伊,《边界线背后的国家争端(评〈当代中东国家边界与领土争端研究〉)》
郑宇飞,《〈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书评》
徐沈沁怡,《理性与信仰:〈伊斯兰教思想历程 凯拉姆·神秘主义·哲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