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学与中阿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5年会在贵阳孔学堂成功举行
时间: 2025-08-25 03:40:00 来源:作者:
2025年8月19日, “阿拉伯文学与中阿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5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共同举办。
来自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戴建伟,党委委员、副主任肖立斌,研修部部长龙华,副部长关娜,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宗笑飞,研究分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邹兰芳,以及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黔南师范学院等近20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邹兰芳主持了开幕式。
戴建伟书记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回顾了孔学堂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他指出,自2012年成立以来,贵阳孔学堂作为贵州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基地,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拓展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逐渐成长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邹兰芳主持开幕式)
(戴建伟致辞)
林丰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阿拉伯文学自古以来就是跨越千年的“文明信使”,既承载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也在与其它文明的对话中展现出开放姿态。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具体文本的比较与情感共鸣,展现中阿文学在世俗关怀、社会思考上的相通之处;二是回溯明清时期“以儒诠伊”的历史经验,揭示文明互鉴中“本土化”的智慧;三是以文学研究与翻译为切入点,为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独特视角,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包容;四是依托阿拉伯文学研究,为中东区域与国别研究注入人文维度,深化对社会现实与思想动态的把握。
(林丰民致辞)
第一场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尤梅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学者围绕阿拉伯文学的经典传承与现代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葛铁鹰教授以“试谈阿拉伯古典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空间”为题,从已有成果的物理存在和有待开发的潜在空间两个方面,简述了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林丰民教授以《东方古典学视野下的<悬诗>翻译与研究》为题,从文本考据、文化阐释和学科对话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悬诗》的学术价值。他指出,需要在古典文献细读与跨文明比较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东方古典学研究范式,以《悬诗》为切入点深化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源头的再认知。
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宗教经典翻译”,以DeepSeek在《古兰经》汉译中的运用为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宗教经典翻译中的优势与局限。他认为,DeepSeek虽不能替代人工翻译宗教经典,但足以成为高水平译者的有益助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余玉萍教授从电影研究角度,分析了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电影作品的女性主义政治。她指出,拉巴基以诗意的现实主义见长,用情感、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坚韧消解苦难和暴力的侵蚀,体现了“以诗意之美抗拒冲突”的创作理念。
(尤梅主持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葛铁鹰、林丰民、薛庆国、余玉萍)
此次会议共设六个分会场。阿拉伯古典文学研究专场由尤梅教授主持,邹兰芳教授担任评议人。南方科技大学钱艾琳副教授探讨了阿拉伯古代文学中的饮宴铺陈,指出《一千零一夜》与《玛卡梅集》的饮宴描写与世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存在惊人的共通之处。兰州交通大学何琦讲师解读了伊拉克诗人阿卜杜·瓦哈比·白雅帖的诗学理论,认为其将流亡体验转化为诗学革新的动力,为现代阿拉伯诗歌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钰彬博士生考察了9—10世纪穆斯林旅行者的“世界图景”,揭示了中世纪早期穆斯林的世界观念,并为理解文明互鉴的机制与模式提供了启发。评议人邹兰芳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创新视角和方法论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
阿拉伯文学中的冲突与交流专场由西北民族大学张志忠副教授主持,薛庆国教授担任评议人。尤梅教授剖析了埃及作家巴斯玛·阿卜杜·阿齐兹作品中的“革命”与创伤主题,指出其精神病学家的身份赋予其独特的创伤书写视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哲副教授探讨了巴勒斯坦小说中的启蒙主题,揭示了其中所展现的男性气质与斗争意志。四川外国语大学黄婷婷副教授分析了阿拉伯小说的“9·11”叙事困境,阐释了阿拉伯作家如何通过多样化叙事策略见证与反思历史创伤。中山大学吕娜副教授研究了阿拉伯电影中的安达卢西亚时空体,揭示了《命运》等经典影片中历史与神话维度的交织。宁夏大学刘东宁副教授以沙特小说《天堂喷出的火焰》为例,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异化问题。评议人薛庆国教授对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交流。
阿拉伯文学与新媒介、新技术专场由北京大学博士后孔雀主持,余玉萍教授担任评议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宏智讲师探讨了数字媒介下伊拉克战争叙事的新形态,指出媒介技术的多维融合为重塑战争话语权开辟了新的文化空间。西安外国语大学孟韡辰助教以沙特小说《鸽子项圈》为例,分析了媒介介入所带来的“游牧式”文学绘图实践。北京大学杨婉莹博士生借助“物转向”理论解读努埃曼的《礼物》,从文化符号、行动者网络与物质本体性三方面剖析了镜子的叙事功能。中山大学马婷博士生系统梳理了阿拉伯文学在数字技术冲击下的转型与挑战,提出亟需在技术洪流中建立阿拉伯文学书写的“双重自觉”。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马进明博士生则以阿拉伯语“الله”在汉语语境中的嬗变为例,揭示了宗教术语跨语境转换的复杂性与学术价值。评议人余玉萍教授对学者们在新媒介与文学互动方面的创新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
中阿文明互鉴视角下的阿拉伯文学专场由宗笑飞研究员主持,钱艾琳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东北师范大学朱珣讲师运用认知诗学分析纪伯伦《先知》中的蓄意隐喻,揭示了其独特的认知机制与文学价值。宁夏大学马立蓉讲师研究米拉尔·塔哈薇《帐篷》的叙述模式,指出其叙事实验构成了对女性从属地位的文化批判。孔雀博士后探讨《侠女奴》中的性别重构与文化翻译,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批评与身份建构的重要实践。武汉大学张洁颖博士后分析了林语堂《碾玉观音》的阿拉伯语译本,展示了译者的文本处理与“误译”如何在阿语语境中强化了“中国智慧古国”的文化想象。评议人钱艾琳副教授高度评价了各位学者的研究,认为这些探讨拓展了中阿文明互鉴的学术空间,并在现场与发言人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交流。
中阿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伊斯兰文明专场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唐雪梅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旻雁教授担任评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曾凡忠副教授以《清真指南》为核心文本,剖析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儒学化诠释机制,提出马注通过“术语转译—伦理重构—哲学会通”三重路径,实现了“天方经义”与“孔孟之道”的深度融合。四川师范大学白云天助理研究员考察了20世纪“阿拉伯民族主义史观”中的拜伯尔斯形象,指出其在民族史叙事中存在的矛盾,以及阿舒尔“新血”论的补充与逻辑困境。北京外国语大学徐志南博士生则聚焦伊本·阿拉比的女性观,指出其既承认性别差异又强调平等,这一思想既体现在对女性本体论和社会地位的阐释上,也与其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评议人吴旻雁教授对三位学者的研究选题和方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其成果不仅拓展了伊斯兰文明研究的内涵,也为跨文明比较提供了新视角。
阿拉伯经典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专场由林哲副教授主持,任宏智讲师评议。廊坊师范学院冯峰副教授探讨了“伊儒会通”的思想演变,指出以“修齐治平、参赞化育”为核心旨归的伊儒经学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鞠舒文副教授进行了从阿拉伯语符号系统到自动识读技术的跨领域探索,分析了语音知识在数字化应用中的实践与挑战,为阿拉伯语语音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西安外国语大学吴奇珍博士生比较了安萨里与王阳明的祛恶思想,指出尽管二人所遵循的宗教与哲学路径不同,但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以善治身,以善济世”。评议人任宏智讲师指出,本场发言兼具思想史、语言学、哲学的多重维度,展现了阿拉伯宗教经典在中国语境中持续生成的新价值。
第二场主旨发言环节由余玉萍教授主持,四位权威学者围绕文明互鉴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论述。
(余玉萍主持)
(主旨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邹兰芳、唐雪梅、吴旻雁、宗笑飞)
邹兰芳教授以“阿拉伯中世纪苏非自传的精神地图”为题,深入分析了安萨里的《迷途指津》和艾布·哈彦·陶希迪的《神示》。她指出,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思想困境的强有力回应,其迸发出的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火花为欧洲文艺复兴乃至当今思想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唐雪梅教授从区域国别视阈分析了阿拉伯区域文学发展新态势,揭示了从主题叙事多元化到女性主义突围、从生态文学萌芽到流散文学凸显的复杂变化。她认为,阿拉伯区域文学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复杂博弈中。
吴旻雁教授基于中庸与调和思想的视角,探讨了中阿文明的互通与互鉴。她强调,中庸与调和思想在两大文化中存在共同的价值和理念,可为文明互通提供基础,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宗笑飞研究员以“幻想中的东方——东西方影视中的辛巴达”为题,运用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分析了辛巴达形象在从原典走入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从文化借用到文化挪用的转变。
研讨会闭幕式由宗笑飞研究员主持。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研修部部长龙华作为共同主办方的代表出席了闭幕式。
(宗笑飞主持闭幕式)
薛庆国教授在闭幕辞中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四个特点,高度赞赏了本次研讨会议题的前沿性与创新性,认为大会紧扣时代脉搏,既有对阿拉伯古典文学的深入挖掘,又展现了对当代阿拉伯文学发展的前瞻思考,充分体现出阿拉伯文学研究的蓬勃活力。他对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表示热烈祝贺与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研讨会不仅为阿拉伯文学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推动中阿文明互鉴注入了新的学术动力。在致谢环节,薛教授特别感谢贵阳孔学堂为会议提供的周到服务,并服务本次会议的任宏智老师、杨婉莹与邹禾芯等老师和同学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谢意。
(薛庆国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现了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前沿探索与思想深度。不仅促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阿文明互鉴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理解。与会者普遍期望未来能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学术合作,拓展研究视野,共同推动阿拉伯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中阿文化交流的长远繁盛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与会嘉宾合影)
文:孔雀
图:邹禾芯
初审:任宏智
复审:林丰民、廉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