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叙利亚著名作家纳比勒·苏莱曼在北京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2025年10月29日下午1时,叙利亚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纳比勒·苏莱曼(نبيل سليمان)先生在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104教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阿拉伯小说中的历史题材”的精彩学术讲座。”


1.jpg


       纳比勒·苏莱曼先生1945年出生于叙利亚萨菲塔市,1967年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文学院。他曾在中小学担任教师,1982年在拉塔基亚创立“对话”出版社。自1970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以来,迄今已发表23部小说和文学论著,代表作包括《洪水蔓延》(ينداح الطوفان)、《爱的隐喻》(مجاز العشق)、《沙姆壁画》(جداريات الشام)、《世界之夜》(ليل العالم)等。他的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俄、法、西等多种语言。2022年,苏莱曼先生荣获阿联酋苏尔坦·欧维斯小说奖;2024年,出任享有盛誉的阿拉伯小说国际奖(又称阿拉伯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在讲座中,苏莱曼先生首先厘清了“历史虚构” (تخييل التاريخ)与“历史小说” (الرواية التاريخية)的概念差异。他指出,传统的历史小说如乔治·宰丹(جرجي زيدان)的23部作品,主要追踪历史事件并添加爱情故事以增加可读性。而“历史虚构”则不同于阿卜杜拉·易卜拉欣(عبد الله إبراهيم)提出的“历史想象”概念,它更强调对历史进行小说化的深度挖掘。


2.jpg

       苏莱曼先生随后梳理了阿拉伯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从乔治·宰丹之后的开拓者如马鲁夫·阿尔纳乌特(معروف الأرناؤوط)、穆罕默德·法里德·阿布·哈迪德(محمد فريد أبو حديد),到纳吉布·马哈福兹(نجيب محفوظ)早期四部以法老时代为背景的作品。他特别强调,20世纪下半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标志着阿拉伯小说发展的重要转折。1967年阿拉伯战争后,在思想界对传统和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品,如西德基·伊斯梅尔(صدقي إسماعيل)的《手杖》(العصاة)、哈尼·拉希卜(هاني الراهب)的《瘟疫》(الوباء)、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عبد الرحمن منيف)的五部曲《盐城》(مدن الملح)及其后续作品《黑土地》(أرض السواد)等。


3.jpg

       这一创作潮流持续至今,涌现出海里·扎哈比(خيري الذهبي)的三部曲《变迁》(التحولات)、纳比勒·苏莱曼本人的四部曲《东方轨道》(مدارات الشرق)、贾米勒·阿提亚·易卜拉欣(جميل عطية إبراهيم)的五部曲,以及里德娃·阿舒尔(رضوى عاشور)的三部曲等重要作品。苏莱曼先生指出,这些篇幅宏大的历史叙事作品虽然文学价值很高,但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


       讲座中,苏莱曼先生总结了阿拉伯历史虚构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将传记小说与历史叙事相融合,如汉纳·米纳(حنا مينة)的三部曲《残存的画面》(بقايا صور);二是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姆杜赫·阿德万(ممدوح عدوان)的《我的敌人》(أعدائي)以及伊利亚斯·胡里(إلياس خوري)、易卜拉欣·纳斯鲁拉(إبراهيم نصر الله)、伊米勒·哈比比(إميل حبيبي)等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作家的作品中;三是海湾地区历史题材小说的兴起,如阿曼作家扎菲尔·卡西米(ظافر القاسمي)的《失踪者》(القافر),阿联酋作家阿里·阿布·里什(علي أبو الريش)和梅松·卡西米(ميسون القاسمي)的作品;四是女性作家的突出贡献,包括迪玛·舒克尔(ديمة شكر)的《我的名字在哪里》(أين اسمي)、莉娜·哈维延·哈桑(لينا هويان الحسن)的《纳齐克夫人》(نازك خانم)、嘉黛·达斯曼(غادة الدسمان)、萨勒娃·伯克尔(سلوى بكر)、米拉勒·塔哈维(ميرال الطحاوي)、巴德里娅·巴德尔(بدرية البدر)、布什拉·哈勒凡(بشرى خلفان)、萨米哈·赫里斯(سميحة خريس)、丽玛·巴利(ريما بالي)等不同时代的女作家。


       苏莱曼先生在总结中强调,阿拉伯小说的重大成就在于坚持虚构的优先性,着力探讨当下的根本问题,审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考古”概念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区别、历史记忆的文学创作与历史研究的区别、历史与科幻小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与苏莱曼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之后,苏莱曼先生向阿语系赠书。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协办。


4.jpg


撰稿:孔雀、林玉石

摄影:孔雀、林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