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东多元社会与政治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 2025-05-20 03:06:00 来源:作者:
2025年5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中东研究中心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成功举办“中东多元社会与政治发展”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中东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付志明教授致开幕辞,欢迎各位中外专家学者的到来,并介绍阿拉伯语系近年来对中东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高度重视。
第一时段
研讨会共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廉超群主持。
卡塔尔阿拉伯学术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哈里斯·哈桑(Harith Hasan)汇报了对近期中东局势的三点观察。第一,海湾君主国家的地区影响力上升,伴随着埃及、约旦、伊拉克等传统重要国家的弱化。这一态势没有改变,并反映在特朗普正在进行的中东访问行程中。第二,伊朗国内面临严峻挑战,地区的“抵抗轴心”体系被削弱。这一弱势局面让伊朗愿意有限地在核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第三,伊拉克大选在即,现任政府的政策能否延续面临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发展之路”计划。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经济与能源研究室主任唐恬波分析了石油资源为何在促进伊拉克国家建构方面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唐恬波指出,相比地区其他产油国,2003年后的伊拉克政府本身制定和落实经济规划的能力薄弱,难以将石油财富有效地用于经济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主要通过增设公职来与国民分享石油财富,造成公共部门人数膨胀,反过来又挤占了可以用于建设的经济资源。同时,议会和联邦制国家造成的决策者数量膨胀、安全形势动荡迫使政治领导人依靠民兵、该国的石油开发模式等,都限制了该国石油财富更有效的分配和中央政府能力的提升。石油也是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尔德自治区之间的矛盾焦点之一,库尔德自治区的离心倾向曾因相对成功和独立的石油资源开发而得到强化。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萨芬·阿里(Safeen Ali)分析了伊拉克“发展之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由于腐败、裙带关系、不透明决策和官僚效率低下,加之伊拉克政府频繁更换,缺乏政策连续性与长期规划,各部委和省份缺乏协调,外有地缘政治压力,“发展之路”倡议的落地实施进展缓慢。然而,“发展之路”也有潜在机遇,特别是对于中国。伊拉克对于“发展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寄予希望,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信任度高,发展之路或能为“一带一路”开辟一条新的干线,以服务中伊双方的战略和经济利益。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睿恒结合地区局势探讨了中东库尔德问题的新变化。李睿恒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库尔德问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2011年中东变局爆发,各国库尔德问题升温,并在一定程度上同频发酵与联动:第一,在时间维度上,各国库尔德问题的爆发出现“同时共振”与“时差缩减”的态势;第二,在空间维度上,库尔德斯坦各次区域在国家边界的限制上取得突破,库尔德斯坦作为整体的内聚性得到强化;第三,在行动维度上,自治实践突破伊拉克库区单一案例,向叙利亚库区传导,并引发库尔德人内部激烈的模式竞争;第四,在理念维度上,各国库尔德人主题与限度不一的政治诉求得到超越,代之以对自治的共同追求,伊拉克库尔德人则谋求独立建国的突破。基于这些变化,学界对库尔德问题的认知应有所动态的再定位。
第二时段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睿恒主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从德鲁兹问题出发,分析了以色列在近期叙利亚变局中的考量。近几周来,叙利亚军队与德鲁兹人在叙南部的冲突造成一百余人死亡,以色列誓言保护德鲁兹社区并袭击叙利亚目标。他认为,以色列的立场不能简单用其与德鲁兹人的历史联系或其对极端伊斯兰组织的不信任来解释。“阿克萨洪水”行动后,以色列安全战略发生根本改变,从实行管控风险转变为追求绝对安全。阿萨德政府倒台后叙利亚更碎片化的政治安全图景给予以色列更多发挥空间。以色列与土耳其如何协商安排叙利亚南部、西北部的安全秩序,将决定艾哈迈德·沙雷能否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叙利亚国家,叙利亚德鲁兹社区则将成为美以土谈判中的一个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孙晓雯从沙特瓦哈比派学者的典籍文本出发,分析了教派主义话语的演变过程。她指出,早期的瓦哈比派学者多将什叶派视为“偏离正道”的宗教异端群体,但20世纪后期,随着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和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出现,什叶派成为了一个威胁沙特国家安全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了宗教分歧与政治冲突杂糅的教派矛盾话语。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教派主义成为了沙特对内维护王权,对外追求地区大国地位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话语工具。2015年以来,随着沙特国内改革推进,教派话语不再能服务于社会经济目标,不利于国家团结,逐渐淡出公共叙事。她指出,教派主义话语的发展是一个其内容被不断重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依据本土和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波动的动态过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博雅博士后研究员孔雀介绍英国Comma Press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巴勒斯坦科幻短篇小说集《Palestine +100》,并提出“无墙档案”的概念,即在文件、图像、档案等实体载体被毁时,人们通过幻想叙事重现和保存集体记忆,以抵抗历史遗忘。小说集基于1948年巴勒斯坦“纳克巴”(Nakba,意为“大灾难”)畅想未来,收录的《Song of the Birds》等作品展示了如何将记忆武器化,呈现了失去过去与未来的巴勒斯坦人如何对抗“永恒当下”与强制遗忘。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讲师白野阐述了现当代阿拉伯语言学者对“闪米特语言”概念不断变化的理解。该概念最初由18世纪末的德国学者施勒策尔(Schlözer)和艾希霍恩(Eichhorn)提出,源于《圣经》对诺亚之子闪(Shem)的记载,用于指代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语言。19世纪末,阿拉伯世界开启文化复兴,学者对该概念进行吸收和改造。20世纪中期,受阿拉伯民族主义影响,部分学者质疑该术语的宗教起源和政治含义,提出用“阿拉伯语言”“半岛语言”等替代。阿拉伯语言学家对“闪米特语言”这一概念不断变化的看法反映了闪米特语言研究的本土化,也彰显了阿拉伯学者在语言学领域挑战欧洲中心观念、争取学术自主权的努力。
交流总结
在问答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就教派族群冲突、语言政策、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就叙利亚东北部库区的未来、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的前景、沙特与土耳其竞争地区影响力等地区时事热点交流见解。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文 | 康小薇图 | 于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