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第三分会场:语言学与现当代中东问题研究
时间: 2024-12-11 12:00:00 来源:作者:
第三分会场
时段一
中山大学马腾萍以《用概念隐喻理解分析阿拉伯语中和“树”相关的谚语》为题分别从研究方法、内容摘
选、隐喻的形成因素方面对论文进行了介绍,在研究方法层面,概念隐喻论是Lakoff G, Johnson M于1980年
首次提出,并且论文中使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三种类型,即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在内容摘选部分,
马腾萍在不同的隐喻类型列举了相应的例子,如本体隐喻中“人是树”的隐喻体现在“不结果的树可以被砍
掉”常用于离婚语境,结构隐喻中“亲子是树”体现在“山楂树生出幼枝”以及“兄弟是树”体现在“树靠
树,人靠兄弟”中;并且还列举了方位隐喻中“年轻人是树”的例子;在隐喻形成的影响因素层面,马腾萍为大家
简要分析了自然环境、宗教因素对于树隐喻的影响。
马腾萍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邹璇以《表演性理论视角下哈查只·本·尤素福在库法清真寺的演讲分析》为题,分别从表演性理论简介、表演性
元素分析、表演空间与观众反应以及文学事件对于现实的影响对论文进行了汇报,尤其阐述了言语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对哈查
只演讲中的身份建构与话语策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哈查只形貌特征与演讲气势的强势对比、塑造权威的手段、比喻修辞的运
用、起誓句运用与常见意象的运用,最终通过表演性理论解释哈查只将语言力量用于政治的特点。
邹璇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钱进以《倭玛亚时期演说辞对比分析:以塔里克·伊本·齐亚德演说辞和哈查只·伊本·尤素福》为
题,从人称运用、情感态度分析、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演讲之间的差异性与特点,在人称运用
上塔里克常常运用第二人称,或一二人称的互动;哈查只则使用第一人称句式,排列工整来加强演说的威慑力;在
情感态度分析角度,塔里克向民众许诺丰富的物质奖励,并结合宗教的精神奖励,而哈查只宣布具体的惩罚措施,
符合其镇压叛乱的目的;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塔里克将自己与民众描述为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但是
哈查只将自己与民众塑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镇压者与被镇压者的关系。
钱进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思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浅析阿拉伯广告语的语言特点——以2023.3-2024.
11巴林日报〈海湾消息报〉为例》为题,通过系统功能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
功能,从词法与句法出发捕捉巴林日报中阿拉伯语广告词的语言特征,其中包括比较名词的使用、音译词的使
用、词根的使用、命令句与条件复句的使用总结阿拉伯语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并在论文的结尾提出自己的反
思与展望,目前选择的样本都来自于平面媒体,不包含视频音频,并且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国品牌进入阿
拉伯市场。
刘思文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刘益雯的论文题目为《阿尔及利亚阿马齐格语官方化历程研究》,刘同学分别从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对论文进行介绍,首先刘同学介绍了何为语言政策,并强调了对于阿尔及利亚本土政策的研
究的重要性,并且在论文中使用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阿尔及利亚各种不同语言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在研究内
容层面刘同学分时间段分别介绍了1830-1962阿马齐格人民族意识的觉醒,1962-2002阿马齐格语被确立为民
族语言,2002-2016阿马齐格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地位,并阐释了其官方化背后的原因,分别为民族意识觉醒、民
族矛盾激化与民族融合加快。
刘益雯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马静以《话语策略与文化权力:阿拉伯媒体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建构研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
视角》为题,基于阿拉伯媒体对中国的整体报道态度、负面形象建构的动因、话语建构策略与文化权力之间的
关系,以范·戴克的CDA理论为框架探析了阿拉伯媒体中对中国负面形象建构的语言特征,包括评价性词汇、模
糊性词汇、文化负载词等,分析阿拉伯媒体的话语建构策略、评价机制、文化权力关系下的话语实践,最终得出
结论中国负面形象的报道是阿拉伯媒体在文化与宗教框架下对于中国形象的再生产。
马静发言

西北民族大学杨恩霖的论文题目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半岛电视台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变化》,首先杨同
学从研究对象的选取角度,介绍了半岛电视台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并且基于报道数量分析、议题占比统计、立场
占比分析,总结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半岛电视台中的中国形象,最终得出结论
半岛电视台将中国视为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伙伴、“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推动者,客观真实的呈现中国。
杨恩霖发言

宁夏大学王楠以《历史与记忆:巴以中的冲突叙事话语研究》为题,向大家介绍了她的研究背景,并采用人文历
史学科的叙事视角探究以色列叙事合法化建构,其中的具体手段包括记忆领土化、集体记忆、创伤记忆,并且
详细阐释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叙事合法性的消解手段,分别为非人化与负面标签、结构性暴力与媒体边缘化,
同时提出以色列所面临的困境;论文同样介绍了巴勒斯坦的叙事合法性建构,并将其与以色列的合法性叙事建
构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两国方案才是巴以冲突解决途径,但是其实现仍缺少现实途径。
王楠发言

这一时段由陆映波老师评议。陆映波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演讲进行了具体点评,认为同学们选题丰富,角度
新颖,运用了大量的一、二手资料,很清晰明确的在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也指出论文写作过程
中需要格外注意到要点:首先是分类意识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需要注意分类的严谨性;其次是论文结构的安
排要合理,作为论据的部分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章节,需要与分析相结合,否则没有论证意义;最后陆老师强调了
论文的创新点应该是发现理论的不足,或者探究研究材料的局限,并不是用新理论论证旧材料以验证新理论
的正确和和旧材料的经典性。
卢映波教授点评

第三分会场
时段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鹏志以《沙特新民族叙事与国家建构》为题,讲述了沙特民族叙事发展与国家建构历史,
并详细阐述了其中宗教因素即谢赫家族与沙特王室的结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接着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费
萨尔国王与阿卜杜拉国王的民族主义叙事尝试,费萨尔国王对内追求民族认同与对外范伊斯兰主义的建构产生
矛盾,这反映了沙特的政治危机,而阿卜杜拉国王则致力于政教关系的变革,以减小宗教的影响;随后论文介绍了
沙特的新民族叙事,即成为沙特人而非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维护沙特人对于沙特家族与沙特政治体制的拥护,这
体现了萨勒曼国王用经济的进步消融宗教传统信条,以及基层传播民族叙事的目的,这种新民族叙事下的三个层
面的国家建构分别体现为经济多元化、社会世俗化、宗教温和化,最后论文提出了沙特新民族叙事下的挑战,分
别是伊斯兰认同缺失、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被打破、以及高风险、高收益的结果。
马鹏志发言

中山大学周子宣的论文题目为《国家转型背景下沙特什叶派的身份建构》,论文开头提出了问题,即沙特什叶派
身份的模糊性,沙特政府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到底是结构性矛盾还是功能性矛盾,随后论文从内部他者的身份建
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宗教方面,什叶派在沙特长期被视为宗教异端;在社会层面,什叶派长期被视为
二等公民、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者,但是随着沙特国家转型与认同基础转变,沙特什叶派身份也开始重构,宗教已
经不再是沙特的底色,经济发展与开放了改变沙特内部环境,什叶派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沙特政府目前承认了什叶
派的宗教身份,因此得出结论沙特政府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为功能性矛盾,但是随着沙特改革的进行,什叶派已经
成为沙特新公民。
周子宣发言

北京大学邓纬琳以《民粹精英主义视角下也门胡塞的政治话语与实践》为题,剖析也门胡塞的政治话语和行为
模式,揭示其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的复杂性,否定了将其视为仅以军事胜利为目标的民兵武装的叙事,并通过
其政治话语与事件分析其体现出的民粹精英主义特征,结合胡塞的具体手段分析其在政治上的灵活性与机会主
义。
邓纬琳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大为以《复合身份政治视角下也门胡塞武装政治身份研究》为题,探究胡塞武装的宗教身
份、反恐身份、革命身份复合,最终成为政治身份的路径,并从最高委员会向“准政府”过渡形成合法性的路
径为基础,探究复合身份在政治合法性与收获广泛支持之中发挥的作用。
王大为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宋嘉雨的论文题目为《1947年麦纳麦暴乱背景下——巴林犹太人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研
究》,探究了在1947年麦纳麦暴乱对于巴林犹太人社会地位与文化认同的影响,并分析了巴林犹太人重构文
化认同的路径,分别为重建社区、强化内部团结、依靠宗教信仰等,同时分析了其在身份构建与立场策略的
调整,结合历史分析与文化研究的方法,总结巴林犹太人在应对复杂政治与社会环境中维系文化认同的方式。
宋嘉雨发言

北京大学曾凡发以《沙特“萨勒曼新政”中的社会治理——动因、手段、结果》为题,从萨拉菲主义与伊本·
泰米叶的权力共管视角出发,基于王室权力重塑、去极端化改革、世俗化改革三个维度,分析了沙特王室与谢
赫家族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权力博弈动因、手段,并且对比了新政前后的社会治理权力格局,最终得出结论谢赫
家族成为沙特王室社会治理的代理人,并且依托沙特王室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新政改革,沙特王室
的宗教合法性与民意合法性进一步强化,治理更加稳定。
曾凡发发言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骏的论文题目为《跨世纪财团:拉吉哈家族对沙特阿拉伯的经济与社会影响研究》,论文介绍
了拉吉哈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并且通过网络理论、行为经济学分析了这个跨世纪财团对于沙特的经济影响,包括
其在沙特经济多元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介绍了拉吉哈家族在社会慈善事业、教育事业中为沙特的社会资本
积累和文化塑造做出的具体贡献,为沙特阿拉伯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王骏发言

这一时段由高山老师评议。高山老师对下午场的报告内容和报告人风采进行了积极评价,此外,他指出论文
作者应当注意的论文摘要的学术规范,需要打造吸人眼球的论文摘要需要遵循哪些步骤。高山老师特别指出
论文应当鲜明展现作者问题意识,尤其是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中如何体现出问题意识。具体到各篇论文,
高山老师就论文所运用理论框架的有效性、论文逻辑架构以及部分用词、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切入点
选择、一手材料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细致、可操作的建议。最后高山老师鼓励报告人积极优化转
化此次论坛的研究成果。
高山老师点评

文案 | 曾凡发
图片 | 曾凡发 邓纬琳
排版 | 许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