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十一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23年12月9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简称“沙特分馆”)举行,来自全国约20所高校阿拉伯语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与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阿拉伯研究、中东研究专家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开幕式

开幕式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报告厅举行,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廉超群长聘副教授主持,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分委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阿曼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教授付志明教授,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阿方副馆长阿贝德博士,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校友刘光敏女士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林丰民教授先后致辞。

罗林教授回顾中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1946年在北京大学发轫至今的发展历程,并对各大高校的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和学子齐聚本届论坛表示喜悦和欢迎。在提到当前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对阿拉伯语教学产生的冲击时,他一方面强调应当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结合近年阿拉伯语专业的招生情况指出了阿拉伯语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韧性。在讲话结尾,罗林教授向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在过去三年内坚持举办研究生论坛,并于今年如期恢复线下会议表达了特别感谢。

付志明教授回顾了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的发展历程和往届研究生论坛参会者的成长脉络。他立足当前中阿关系以及同学们的研究关注,一方面指出当前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关注反映出大家的研究逐渐更具现实性、与社会结合更紧密,另一方面表示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数下降则实际上呼唤专业建设者更进一步认识专业发展的需要及同学研究的兴趣。最后,付志明教授热切期望全体同学与研究者一起共同努力,为创造自身专业的光明未来而奋斗

       阿贝德博士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阿拉伯语学子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当前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情况。他指出沙特分馆积极通过建设纸本和电子馆藏、扩大数据库和期刊订阅、完善教学资源积累,服务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在讲话最后,阿贝德博士转达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沙特分馆馆长郑清文对本届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的祝贺。

本次开幕式的特别环节是已故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仲跻昆教授藏书捐赠仪式。仲先生的爱人刘光敏女士向沙特分馆捐赠仲先生中、阿文藏书2915册,包含中阿文学研究、阿语教材等重要的资料。她在致辞中怀念了自己和仲先生相守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和仲先生的治学路径。她表示,仲先生对阿拉伯文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之至,无论是著作的撰写、诗歌的翻译,他都乐此不疲。她现场展示了一份仲先生的手稿,并将其赠予沙特分馆。在致辞之后,阿方副馆长阿贝德博士代表沙特分馆向刘光敏女士颁发图书捐赠证明。

林丰民教授回顾了自己追随导师仲跻昆先生的求学岁月,以及仲先生一生中丰富的著作成果。他还回忆仲先生指出“勤奋就是求学的捷径”对自己以及各位求学之人的启发意义。林丰民教授指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给阿拉伯语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都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精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各项能力。

       在开幕式的最后,与会嘉宾、专家和学生共同合影留念。

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全国约20所高校阿拉伯语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投稿96篇,研究选题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文化与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等领域。经专家匿名初评,录用论文61篇,其中5篇面向论坛全体参会师生宣读,56篇分四个平行分会场共8个时段宣读。北京大学教授付志明、助理教授李海鹏、高山、李睿恒、博雅博士后研究员孔雀、任宏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叶良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邹兰芳、黄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肖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陆映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宗笑飞应邀出席论坛,对录用的论文及其现场展示进行了评议,并共同评选出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优秀论文。

大会报告

张祚震、章淼然、邓纬琳、陆必纯、周子宣五位同学依次进行了大会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祚震以《汉语阿拉伯语中动句对比初探》为题发言,梳理了汉语和阿拉伯语中动句在句法构造和语义方面的特点,指出两者在在处所倒装句和词根主语句方面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差异更多,主要表现为汉语中动句具有情态性,强调施事者的体验性,而阿拉伯语中动句具有事件性,强调动作和事件以及对受事者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章淼然以《身体、空间、世代——〈迪布宅门〉中的女性作用解读》为题发言,借助身体叙事理论、佐兰叙事空间模型、克里斯蒂娃女性时间理论,从身体、空间、时间—世代三个维度分析小说,解答“小说为什么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这一核心问题,并探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北京大学的邓纬琳以《沙特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内涵、表现与动因》为题发言,分析了近年来沙特政府为巩固政权合法性所建构的沙特新民族主义叙事框架,这一叙事框架摆脱了瓦哈比主义对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限制,将沙特民族认同、爱国情感与对萨勒曼父子的崇拜和忠诚高度绑定,在为沙特政府巩固统治、实行现代化改革奠定基础的同时其未来发展也可能会超出沙特政府的控制范围。北京大学的陆必纯以《叙利亚危机背景下土俄的竞争与合作》为题发言,梳理了叙利亚危机背景下土耳其、俄罗斯对叙政策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两国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认为土俄双边关系具有一定韧性,以务实为特点,但这一关系是非机制化、制度化的,根本上还是受双方同其他大国关系发展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的周子宣以《沙特女性发展研究:基于经济结构视角》为题发言,她以沙特女性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女性发展与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经济结构在沙特女性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国家转型计划的深入实施,沙特女性在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发展,其权利也将进一步得到保障。叶良英、邹兰芳、黄慧教授、肖凌、付志明分别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表扬了论文在选题角度上的创新性、写作结构上的合理性、论述思路上的严谨性,并就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意见。 

 
 
 

第一分会场时段一

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与
历史文化研究(一)

北京大学刘启铖以《巴勒斯坦伊斯兰杰哈德运动的发展演变》为题发言,讲述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杰哈德运动80年代末至今的历史演变,阐述了杰哈德运动同伊朗真主党、哈马斯等关系,并最后将巴勒斯坦伊斯兰杰哈德运动同哈马斯进行对比,认为伊斯兰杰哈德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这决定了其以武装抵抗作为存在根基、避免参与政治选举、立场更具稳定性、倒向伊朗领导的中东“抵抗阵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连伟涵以《权力共享视角下的伊拉克配额制分析》为题,分析了伊朗配额制构建过程以及在伊拉克政治重建过程中的影响,以创新性的权力共享理论视角分析问题,并在结尾对权力共享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优化。北京大学黄碧钰以《以库尔德部落术语探析库尔德斯坦社会结构》为题,分析了库尔德斯坦特有的部落术语,如巴维克、马勒以及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外来词,旨在通过解释库尔德部落术语的含义,从而探析其背后反映的库尔德斯坦的社会构成和结构。北京大学綦冠维以小国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内政治、规模、外交三者的互动考察巴林外交战略,并结合当今中东大和解的局面分析巴林多元外交的可能性。北京大学赖丹鸿以《阿尔及利亚内战的叙事博弈分析》为题发言,阐述了阿尔及利亚内战时期各方基于自身视角和立场描述战争造成的复杂、彼此冲突的叙事状况,赖丹鸿同学整理了有关各方的叙事表述,并分析这些叙事的产生背景、内涵及其与权力竞争的关系,探究内战对阿尔及利亚社会与国家造成的持续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宋嘉雨同学以《突尼斯在2023年巴以冲突事件中的立场研究》为题发言,她以第十届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就巴以相关决议草案进行投票时突尼斯“弃权”行为为问题出发点,通过分析突尼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地缘政治和外交维度层面研究该国在2023年巴以冲突事件中的立场,认为突尼斯此举是受到自身发展、国内舆论和民意、大国态度的掣肘的不得已之举。天津外国语大学徐雯雅以《巴以冲突对俄乌局势的影响分析》为题发言,她以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巴以冲突和俄乌局势为切入点,从国际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分析巴以冲突对俄乌局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巴以冲突影响下俄乌局势可能发生的新变化,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提供有关参考和战争对全球其他方面影响的思考。

这一时段由黄慧老师评议。黄慧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对同学们能关注当今巴以冲突等热点局势表示赞赏。她指出,作为阿语专业学生,需要发挥语言优势,更好的搜集相关的一手资料,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理论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限定论文研究的一种框架,需要灵活运用理论,并注意理论与研究问题的适用性与结合性。黄老师逐一为同学们提出详细的优化意见,包括明确论文选题、丰富引用内容、规范写作语言等等,并在点评后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第一分会场时段二

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与
历史文化研究(二)

      中山大学的马婷以《巴以问题中的空间与权力——基于列斐伏尔与福柯的空间理论》为题,在明确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以色列在西岸定居点的城镇景观设计对巴勒斯坦人的视觉抹除现象及其原因和影响。该同学很好的将理论与研究问题结合,在分享最后认为最终以色列会留下一个“留有差别的空间”,为巴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性。北京语言大学林文昊以《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研究:现状、嬗变及动因》为题发言,阐述了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经历的三个嬗变阶段,旨在梳理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的脉络,探究2011年以来该问随嬗变状况及其内外动因,试困揭示叙利亚库尔德问题当前难解的症结所在。北京大学的王乃懋以《2013—2023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三重困境与模糊的前景》为题发言,叙述了2013年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面临着组织运作、思想团结、国际形势三个方面的困境,分析了这些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结合穆兄会的历史与现实审视了穆兄会成功存续的机制与策略。北京外国语大学颜婉庭以《沙特与伊朗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第三次和解的动因探析》为题发言,将沙伊关系演变分为五个阶段进行阐释,最后聚焦沙伊和解,分析了背后的和解动因以及中国大国外交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高鑫以《塞西政府对美软平衡战略的转型探析》为题发言,详述了塞西时期对美战略的国内、区域、国际三方面动因,利用软平衡理论很解释了塞西时期对美战略的内在逻辑。兰州交通大学孔德宇以《阿富汗塔利班的思想渊源与演变》为题发言,介绍了阿富汗塔利班的产生历史,并分析影响塔利班思想的三大流派,结合国内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分析了阿富汗塔利班对自身政治思想的调整过程。北京语言大学宫瑞廷以《百年变局下中东治理困境与反思》为题发言,从宏大的视角综合分析了2010年后中东国家在西方思想影响下缺少国际认同、教派冲突等治理困境的症结所在。

这一时段由李睿恒老师评议。李睿恒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演讲进行了具体点评,认为同学们选题丰富,角度新颖,运用了大量的一、二手资料,很清晰明确的在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也指出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到要点:首先是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在论文写作中必须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对问题的思考需更加细致化、逻辑化,由点及面,全方位考虑每一个因素。并且在写作时需要注意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二重结合,逐一分析问题的可变性。其次是文章结构,在文献综述时需全面、综合说明研究现况,论文写作过程中注意各个章节内容分布,减少冗余,避免头重脚轻,对论文的分层结构需仔细思考。最后,李老师再次强调了理论和文章内容的结合,避免理论和文章内容的割裂,在利用理论阐述观点的同时,需要对地区现实有进一步的认识,综合思考如何在更细化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分会场时段一

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与
历史文化研究(三)

中国人民大学贾宇娴的《叙利亚在黎巴嫩内战中的决心信号表达》基于信号理论,从“权力—利益”和国家地位两个视角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叙利亚在黎巴嫩的主要政策目标,并考察了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如何通过与阿拉法特等领导人的面对面外交和情绪表演、操纵叙事和干预升级合法化叙利亚的干预角色。北京大学李如斐的《沙特阿拉伯核政策的演变:动因、维度与影响》立足地缘战略现实,分析了沙特阿拉伯在应对本国核工业、地区国家的核问题和参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三个层次的政策演变,并对该国核政策受到的现实局限进行了考察。国防科技大学申展 的《阿联酋软实力建设:成效、特点及不足》基于学界对软实力的定义,考察了阿联酋软实力建设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成效,并运用小国理论分析了阿联酋从“小要国”向“小强国”迈进的可能路径,以及阿联酋软实力建设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不足。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珂妮的《自我的求索——苏非中的人文主义》从苏非派对个体经验的注重、对伊斯兰教“顺从”概念的重写、对神性的理解等角度探究了苏非派认知中与真主的新关系,并与中国传统阳明心学进行了比较。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晓慧的《从医药卫生视角下看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1800—1923 年)传染病的防治》分析了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卫生状况以及鼠疫、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疫情,以及帝国政府通过发布卫生指南、制定检疫政策以及开展国际合作进行的卫生干预。北京语言大学程瑞的《从〈苏莱曼东游记〉看唐朝的中阿文化交流》基于《苏莱曼东游记》的文本以及部分考古成果,分析了中阿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并从茶、陶瓷和焚香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一时期中阿交流的具体表现。天津外国语大学杨立博《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阿联酋气候治理合作》分析了中国与阿联酋在气候治理方面开展合作的动力,并基于光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具体合作进展考察了中国与阿联酋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愿景互补和机制对接,他指出这种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绿色新能源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节点影响力。

这一时段由李海鹏老师评议。李海鹏老师对上午场的报告内容和报告人风采进行了积极评价,此外,他指出论文作者应当注意的论文对话性,并主动关注论文的潜在受众及他们的知识背景。李老师特别指出论文应当鲜明展现作者问题意识,这将有助于反映论文能够为对话对象提供的知识增量,以及研究问题的学术价值。具体到各篇论文,李老师就论文所运用理论框架的有效性、论文逻辑架构以及部分用词、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切入点选择、一手材料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细致、可操作的建议。他在评议最后鼓励报告人积极优化转化此次论坛的研究成果。

第二分会场时段二

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与
历史文化研究(四)

      北京大学张俊杰的《中国与沙特低压电器制造行业合作现状及前景》基于沙特工业布局和人才储备,结合当前该国年轻的人口结构以及当前沙特国家转型进程内部对“沙特制造”的强调分析了中国与沙特在低压电器制造这一领域合作的发展与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李嘉琳《阿卜杜拉二世执政以来约旦职业教育的转型与挑战》以1999年后为关注时段,分析了约旦职业教育转型的具体举措以及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宁夏大学杨小红的《埃及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分析指出埃及粮食安全问题的脆弱性、敏感性、政治性三个特征,并对内在和外在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考察。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悦琪的《人口政治学视角下埃及塞西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研究》基于人口问题的重要地位,考察了埃及传统生育观念,以及塞西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性、回应性和压力性三类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琳娜的《泽利格切砖中的阿拉伯伊斯兰审美传统》考察了泽利格切砖这一北非阿拉伯伊斯兰艺术形式的历史起源,并深入分析了其抽象、密集、均衡三个特征。北京语言大学马惜源的《以色列对阿拉伯食物面肉粥挪用的文化心理探析》考察了阿拉伯食品“面肉粥”的阿拉伯历史渊源,基于文化身份所有权、想象的共同体等研究议题指出食物可以被操纵和“捏造”,特定食品则充当想象共同体以及被协商、实践的媒介,而这是现代以色列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必要举措。北京外国语大学秦如意的《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东的韩流成因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韩国“文化立国”战略、财阀参与韩国品牌塑造等研究背景,考察了韩流作为“参与式文化”在中东表现出的“异域性”和“文化接近”,并在论文最后建议中国的文化国际传播应当摒弃“单向传播”思维,并借鉴韩流传播在四方面的跨文化传播经验。

这一时段由陆映波老师评议。陆映波老师首先对本时段报告人的获取信息能力表达了充分肯定,并对报告人进一步加强论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编排表达了期待。陆老师提示各位报告人应当注意论文和调研报告的区别,不能讲自己的论文变成关于某个问题的事实罗列,并且应当加强逻辑的严谨性。在对各篇论文的具体评议中,陆老师提出了现场报告应当注意自身立场并合理选择报告内容、切实立足研究对象国的地理以及政治现实、研究特定政策时应当突出政策落实效果、论文中译词的选用、切实保证论文全文围绕特定问题展开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第三分会场时段一

语言学与媒体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胡堃焱以《狐狸葡萄与红葡萄——简评祖海尔悬诗翻译中的“法纳”之义》为题发言,从思维、语义、美学三层次入手,通过词义、副文本解读等方法评析祖海尔悬诗中“法纳”的概念在中译文中如何被阐释以及“狐狸葡萄”这一译法为何被误解。大连外国语的黄洋以《马格里布地区国家英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为题发言,探究了英语教育政策在马格里布地区三国的发展与现状,剖析外语教育政策转变的动机与未来面临的挑战。北京语言大学的陈奎帆以《新冠疫情背景下阿拉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为例》为题发言,通过对相关阿拉伯媒体的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数量、媒体态度和主要议题进行分析,探查阿拉伯媒体涉华疫情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就我国如何构建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提出见解。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邓玥以《浅析新媒体对阿拉伯之春革命的影响》为题发言,分析了新媒体在“阿拉伯之春”发展过程中如何被公民团体、示威者广泛运用,使其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基本作用,而是扩展到影响公共议题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等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贺天以《阿联酋网络安全治理中的国家角色探析》为题发言,认为阿联酋成功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安全治理模式,在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的同时也面临非政府主体治理效能匮乏、国家对网络空间内容干预过度、地区治理合作成效欠佳等难题与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欣悦以《框架理论下沙特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分析》为题发言,以沙特《中东报》《经济报》《利雅得报》等主流媒体涉及“中国制造2025”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臧国仁三层次理论探究报道特点及其呈现出的“中国制造2025”形象。

这一时段由埃及籍高山老师评议。高山老师对该时段各位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针对性点评。高山老师在谈及翻译领域的研究时,指出研究者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等方式对不同译文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以使梳理思路更为清晰。关于媒体领域的研究,他指出应在关键词的检索中注意阿文单词的不同形态,同时在对语词情感倾向的分析中应注意确定划分褒贬义词的标准。高山老师还提出,阿拉伯媒体的留言评论区是值得进一步深挖的研究角度。就教育政策研究这一领域,他强调仅仅关注官方的文献很大程度无法满足研究需求,应该对第三方的分析评论也加以利用、研究。而在网络安全研究领域,高山老师认为网络安全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选题时应该找到一个更小的切入点。

第三分会场时段二

文学研究(一)

      北京语言大学的马静以《历史与文本——新历史主义批评视域下的小说〈应许之地〉解读》为题发言,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视域出发,通过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两方面解读并分析小说《应许之地》背后深层次的民族话语与历史叙述。北京语言大学的胡逾然以《当代利比亚小说〈我将献给你另一座城池〉中的〈一千零一夜〉意象研究》为题发言,借助叙事学、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分析该小说对《一千零一夜》的运用和再创作,借此分析小说所体现的主人公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齐含旭以《空间批评视阈下〈里达之书〉中的身份问题研究》,以空间批评理论为指导,剖析小说中的地志、人文、心理三重空间,梳理文本中各类空间元素与主人公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的朱晓姝以《结构主义神话学视阈下的中埃血缘婚神话比较》为题发言,以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为研究方法,将历时的神话情节拆分成具有共时性质的不同“神话素”并加以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阐释血缘婚现象在中埃创世神话中产生的必然性。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周海贝以《王维和艾布·努瓦斯诗歌中的女性意象对比研究》为题发言,通过对王维和艾布·努瓦斯诗歌中的女性意象进行分析,解读了两位诗人的女性观并一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西北师范大学的陈若萱以《比较文学视域下中阿旅美文学家生死观共通性研究——以白先勇和纪伯伦为例》为题发言,认为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下,白先勇和纪伯伦都打破了东西方观念的界限,东西方的宗教色彩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实现了充分调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宗玉恒以《女性主义视角下〈她〉与〈蝴蝶无声〉对比研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叙事理论等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对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这一时段由邹兰芳老师评议。邹兰芳老师对本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深度的评述。邹老师表扬了一些同学的优秀论文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功底、文本解读条理清晰、颇有深度。同时,邹教授指出,一些论文中存在对比立足点有误、视角不够深入、问题意识不够突出的问题。此外,她还指出应避免把理论全盘应用到论文当中,而应挑选理论中与文本契合的部分进行更具针对性的阐述。与此同时,邹老师指出对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应该进行更加仔细的斟酌。邹老师还提到了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的区别,指出在会议论文中应避免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过多的陈述,而应直接点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在邹老师的评议之外,高山老师还对相关埃及小说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埃及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简要讲解。 

第四分会场时段一

文学研究(三)

      北京语言大学的李雯发表了题为《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狼的味道〉中宰班的人格解读》的报告。她以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宰班在失衡人格结构下的人格结构及其异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的范芮暄发表了题为《黑格尔悲剧理论下萨乌德·桑欧西的〈竹竿〉中人物的冲突与和解》的报告。她从小说的悲剧内核入手,剖析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代表的伦理力量的冲突与和解,展现对人自身、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盛敬涵发表了题为《明月何曾是两乡——空间叙事学视角下〈月亮女士〉的互文性解读》的报告。她从地志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三个维度探究作品的互文性写作特征,探讨作者解构二元对立、倡导多元“美美与共”的写作诉求。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何依珂发表了题为《阿曼小说〈占水师〉中水的意象与功能解读》的报告,依次通终与始之间的过渡、爱的流动、原始信仰的具象化、言论的喻体对小说中水的多种意象表征与功能进行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司振宇发表了题为《小说〈卜水者的流亡〉中的景观书写》的报告,讨论了小说中“景观神话”的缔造和景观所承载的“地方的灵魂”两个方面,说明作者通过对栖息景观的刻画,隐喻现代化进程中当代阿曼社会对于地方精神的遗失。北京语言大学的李紫君发表了题为《〈移居北方的时节〉中人物矛盾性研究》的报告,她选取了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对他们人物形象的矛盾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三个人物的矛盾性对比,窥探作者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东西方文化问题上的立场。北京大学的李博闻发表了题为《反乌托邦小说〈队列〉的女性主义解读》的报告,从典型叙事要素入手分析小说中性别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将霸权男性对其他性别角色的暴力与国家层面上霸权政体对平民阶层的暴力联系起来,以揭示小说的社会批评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这一时段由孔雀、任宏智老师评议。孔雀老师对各篇论文进行了具体点评,从结构、语言、对问题的洞察力等方面表达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理论与文本相对分散,结合不足的问题。任宏智老师围绕问题意识与开阔视野、理论与主题结合、扎实的逻辑论证、对文本的敏锐、细致、发散性解读四个方向,对本时段的各位报告人提出了期许。 

第四分会场时段二

文学研究(四)

天津外国语大学许梅的报告题为《被征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波斯文化对阿拔斯前期文学的影响》,聚焦波斯文化对于阿拔斯前期文学发展产生的冲击,以及两种文化的融合在阿拔斯前期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并对阿拉伯文化的独特性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卢敏彤的报告题为《阿拉伯女性哀悼诗中的意象——以韩莎和娜齐克梅拉伊卡为例》,通过诗歌中意象的不同或同一意象的不同代表含义来分析哀悼诗的不同作用,并通过意象分析发现女诗人哀悼诗中暗含的家国、人文关怀。北京大学杨婉莹的报告题为《永恒的爱与求索——〈小死亡〉中的苏非思想解读》。她从矢志不渝的求索之旅、源于真主的幽冥之识、苏非之爱本质是信仰之爱三个方面展开剖析,对小说中彰显的苏非思想的核心主张和深刻内涵做出阐释。北京大学张洁颖的报告题为《马哈福兹与苏菲书写》。她依次分析了现代背景下马哈福兹对苏菲文学的继承与丰富、马哈福兹的文学轨迹:苏菲心灵之旅的隐喻、文学的苏菲与社会的苏菲,说明马哈福兹在多部作品中实践着苏菲式的态度,以此作为净化心灵和救赎社会的方式。宁夏大学杨姊娜的报告题为《第二次狗战》的非人叙事。她研究了这部小说中,两个层面上的“非人”概念——一是在主体性视阈下,人类走向客体化的“非人”;二是依据后人类主义理念,处于人类群体边缘的赛博格、克隆人的“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紫莹的报告题为《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伊拉克小说〈遥远的归途〉》。她介绍了创伤理论的定义,并结合情节讨论了创伤的起源、表现、复原,以此洞察小说中伊拉克普通民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北京语言大学郭育妍的报告题为《〈我家有个男子汉〉中伊赫桑的宗教观解读》,首先解读了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的宗教观,而后从明示、暗示两面指出了小说中宗教观的体现。

这一时段由宗笑飞老师评议。宗笑飞老师对各篇论文论述的完整性以及其中的细致分析表达了充分肯定,指出报告人都具有很好的历史意识,各位的研究对当今世界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而在对各篇论文进行具体评议时,宗老师同时提醒各位同学注意摘要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并指出在写作中应当力求语言流畅,避免病句、翻译腔等问题。

 

闭幕式

廉超群主持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闭幕式。

分会场汇报环节,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研究生李如斐、綦冠维、刘启铖、李博闻就四个分会场的报告以及评议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颁奖环节,廉超群宣读了获奖同学名单。与会专家向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经过专家初评和终评,本届论坛共评选出35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7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17篇。

 

在闭幕总结中,廉超群指出,面对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沉浸能力”对阿拉伯语专业建设以及师生发展的重要性。沉浸能力是指基于对对象群体实际语言使用模式的全面掌握和应用和对对象群体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充分了解和体认,“沉浸”入对象群体并与之展开深入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他期待各位阿拉伯语学子能够积极磨练沉浸能力,研究对对象群体产生持久或突出影响的重要现象和硬核问题。最后,廉超群特别感谢了沙特分馆对本次研究生论坛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全体研究生同学为此次论坛的举办付出的努力。 

 

文/李如斐、刘启铖、綦冠维、李博闻

感谢各位参会老师和同学提供图片

 

第11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

研究生论坛获奖名单

 

 

一等奖(7篇)

 
 

张祚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汉语阿拉伯语中动句对比初探

 

高欣悦

北京外国语大学

框架理论下沙特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分析

 

陈若萱

西北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视域下中阿旅美文学家生死观共通性研究——以白先勇和纪伯伦为例

 

盛敬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

明月何曾是两乡——空间叙事学视角下《月亮女士》的互文性解读

 

朱晓姝 

北京大学

结构主义神话学视阈下的中埃血缘婚神话比较

 

邓纬琳 

北京大学

沙特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内涵、表现与动因

 

李如斐

北京大学

沙特阿拉伯核政策的演变:动因、维度与影响

 

 

二等奖(11篇)

 
 

章淼然

北京外国语大学

身体、空间、世代——《迪布宅门》中的女性作用解读

 

张洁颖

北京大学

马哈福兹与苏菲书写

 

胡逾然

北京语言大学

当代利比亚小说《我将献给你另一座城池》中的《一千零一夜》意象研究

 

司振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小说《卜水者的流亡》中的景观书写

 

黄碧钰

北京大学

以库尔德术语探析库尔德斯坦社会结构

 

赖丹鸿

北京大学

阿尔及利亚内战的叙事博弈分析

 

刘启铖

北京大学

巴勒斯坦伊斯兰杰哈德运动的发展演变

 

贾宇娴

中国人民大学

叙利亚在黎巴嫩内战中的决心信号表达

 

周子宣

西北师范大学

沙特女性发展研究:基于经济结构

 

秦如意

北京外国语大学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东的韩流成因研究

 

王琳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泽利格切砖艺术中的阿拉伯伊斯兰审美传统

 

 

三等奖(17篇)

 
 

黄洋

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格里布地区国家英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杨贺天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联酋网络安全治理中的国家角色探析

 

陈奎帆

北京语言大学

新冠疫情背景下阿拉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为例

 

李雯

北京语言大学

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狼的味道》中宰班的人格解读

 

杨婉莹

北京大学

永恒的爱与求索——《小死亡》中的苏非思想解读

 

范芮暄

北京语言大学 

黑格尔悲剧理论下萨乌德·桑欧西的《竹竿》中人物的冲突与和解

 

马静

北京语言大学

历史与文本——新历史主义批评视域下的小说《应许之地》解读

 

何依珂

大连外国语大学

阿曼小说《占水师》中水的意象与功能解读

 

綦冠维

北京大学 

小国理论视角下巴林外交研究

 

连伟涵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权力共享视角下的伊拉克配额制分析

 

林文昊

北京语言大学

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研究:现状、嬗变与动因

 

王乃懋

北京大学

2013——2023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三重困境与模糊的前景

 

张晓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从医药卫生视角下看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1800—1923年)传染病的防治

 

马婷

中山大学

巴以问题中的空间与权力——基于列斐伏尔与福柯的空间理论

 

王珂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

自我的求索——苏非中的人文主义

 

贾悦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人口政治学视角下埃及塞西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研究

 

马惜源

北京语言大学

以色列对阿拉伯食物面肉粥挪用的文化心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