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九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1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举行。应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协同的形式召开。

线下参会师生合影

线上参会师生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副教授主持。首先致辞的是教育部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他在致辞中回顾了阿拉伯语专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赞扬了阿语同僚在学科建设中的努力与付出,并对阿拉伯语专业未来服务于建立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表示了肯定与期待。

罗林老师致开幕词

 

      随后,线上参会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致辞。她对参与论坛的各高校师生表示了欢迎与感谢,并鼓励同学们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同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做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王丹老师致开幕词

 

      最后,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致辞。他指出,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作为稳定的学术指导和交流平台,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他勉励同学们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付志明老师致开幕词

 

      本次研究生论坛共收到投稿106篇,设置了现当代中东问题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文学四个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扬州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等15所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100余人参与了讨论。北京大学的付志明教授、林丰民教授、吴冰冰副教授、廉超群长聘副教授、李海鹏助理教授、博雅博士后李睿恒,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薛庆国教授、叶良英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罗林教授、涂龙德教授、陆映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邹兰芳教授、黄慧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肖凌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对与会同学的论文与展示进行了评议,并共同评选出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优秀论文。

 

第一分会场:现当代中东问题研究

 

      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李睿恒评议。

 

      本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迎迎、北京大学的邓纬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畅、北京大学的张若枫、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黄耀漫、北京语言大学的鄢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月、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的申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贾悦琪先后以《萨勒曼执政以来沙特宗教公共外交:理念、行动和效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沙特青年:身份认同困境与现实发展问题》《沙特“2030”愿景下的社会高福利政策改革及其影响》《从积极干预到务实灵活——中东变局以来卡塔尔外交政策的演变》《政权安全视角下卡塔尔国家行为研究——以哈马德时期为例》《防御性现实主义视角下卡塔尔外交危机研究(2017-2021)》《海湾断交危机化解原因探析》《浅析中东剧变后海合会安全困境》《科威特穆兄会与萨巴赫四世政权的关系初探》为题发言。

 

随后,李睿恒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评议,他认为该时段的发言在研究视角的切入、理论框架的借鉴等方面值得肯定。同时,他也就论文的章节安排与布局、论文语言的学术性、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框架对具体案例的适用性论证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李睿恒老师在第一分会场评议

 

      第二时段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肖凌教授评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李依琳、北京语言大学的吴昭君、扬州大学的杜安怡、北京语言大学的卢佳琛、北京语言大学的高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泽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吴逸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若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武文分别就《美伊在伊核全面协议上的新发展》《伊朗阿塞拜疆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尼罗河水资源分配方案演变动力及影响研究》《埃及与埃塞尔比亚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研究》《美国与埃及的战略伙伴关系探析》《埃及棉花产业的兴起、繁荣与危机:1821-1882》《埃及当代工业化研究》《一战驻埃澳新军团对当地的影响》《浅析2021苏丹政变成功原因及各国态度》展开发言。

 

      肖凌随后对该时段发言进行评议,她首先从论文的规范性、扎实性、创新性三个维度对本时段的论文进行了总体的评价。之后,她就各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在论文的切入点、谋篇布局和文字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令各位同学受益匪浅。最后,肖凌希望各位阿拉伯语专业学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阿拉伯语一手文献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

肖凌老师在第一分会场评议

 

      第三时段由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廉超群评议。

 

      西北师范大学的周子宣、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陈子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沈亦宁、北京语言大学的王维芹、扬州大学的盛雪妍、中山大学的李晓慧、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杭天分别以《阿富汗女性政策:前景与挑战》《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比较研究》《现代化视角下穆巴拉克时期埃及教育问题研究》《阿联酋远程教育探析》《叙利亚语言政策的演变及其对语言教育的影响》《数字时代沙特的阿拉伯语语言规划及其挑战与出路》《卡塔尔教育语言政策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维护》《阿拉伯语的拉丁文转写及产生原因》为题发言。

 

      在随后的评议中,廉超群在总结该时段论文共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文化类政策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而是要深入探析这些文化类政策背后的社会政治内涵。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不同类型的一手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廉超群老师在第一分会场评议

 

 

第二分会场:现当代中东问题

研究、历史文化

 

      第一时段有八位同学发言,北京语言大学的涂龙德教授逐一进行了点评。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雷天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畅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朱冬敏紧扣政治时事热点,分别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视域下中阿合作与展望》《从在阿拉伯传播百年党史谈促进中阿跨文化交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中阿政治关系探究》为题发言。随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章殷真、周辰夫与扬州大学的陈玉洁,分别从经济、教育、医疗三个角度,分析了中阿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朱怡、北京语言大学的杨竞凯则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沙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启示》和《数字“一带一路”框架下阿联酋非石油经济的发展》中分别表达了对阿联酋文物保护与非石油经济发展的关注。

 

      涂龙德从选题、文章结构、学理性、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就每位同学的发言和文章给出了具体的评价与建议,并鼓励大家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提升研究的学理性和思辨性。

涂龙德老师在第二分会场评议

 

      第二时段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黄慧副教授评议。

 

      前五位同学将目光集中在北非国家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丰轩就《北非后殖民时期初代领袖的民粹风格探析:以哈比卜·布尔吉巴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分析了突尼斯首任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在争取民族独立、建构民族国家方面的行动与成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美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雪蕾围绕摩洛哥展开研究,分别以《摩洛哥正义与发展党执政以来的腐败治理与启示》和《摩洛哥犹太人的双重认同及其对摩以关系的影响研究》为题分享了她们的认识与思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泓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吴雨阳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在《利比亚问题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和《世界和地区大国在利比亚两次内战中扮演的因素》中,分析了利比亚问题演进过程中大国的参与和互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柏雪玲、李丹与扬州大学的王以宁则将视线投向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分别就《浅析巴勒斯坦难民问题》《黎巴嫩共产党的现代化程度评析》与《以近现代中东环境的历史角度浅析建设绿色中东的必要性和前景》做了分享。

 

      黄慧肯定了同学们对史实资料的详实梳理,也分别指出了各位同学此次存在的不足,并就论文选题给出了“小题大做”“老题新做”和“新题慎做”这三点宝贵的建议。

黄慧老师在第二分会场评议

 

      第三时段的八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对阿拉伯历史文化的探究,北京大学的李海鹏助理教授进行点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楚日斯将关注点放在阿拉伯史学史上,以《伊历3世纪前后伊斯奈德考究法在阿拉伯史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为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逸群、张艺菲与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徐爽从具体的历史文本中挖掘信息,分别就《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史料——伊本·卡兰尼西〈大马士革编年史续编〉》《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下阿拔斯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中国印度见闻录〉和〈黄金草原〉为例》与《中世纪阿拉伯典籍中的中国形象思考——以苏莱曼与伊本·白图泰的记述为例》展开发言。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晓娟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齐含旭则在《论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制度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和制——以正统哈里发时期为例》《奥斯曼帝国的德米舍梅制度》中对历史上的制度进行了分析。随后,北京语言大学的杨瀚淑同学以《宋代穆斯林蕃客状况及与华交流》为题进行了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婉莹同学就《“务虚”与“求真”:陆王心学与伊本·阿拉比苏菲学说比较》分析了中阿哲学的共通之处。

 

      李海鹏逐一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并就如何改进上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启发同学们的思考。他还提醒同学们,在发现我国阿拉伯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某一处空白时,不要急着选题,而是要先思考空白存在的原因,在充分调查与考虑自身能力、定位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李海鹏老师在第二分会场评议

 

 

第三分会场:语言学

 

      第一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叶良英教授评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毛浚语、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王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佳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文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卢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赵玥、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马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黄少云、西北师范大学的李明玉分别以《阿拉伯语异音同形词的文字认读》《〈苏莱曼东游记〉度量衡量词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浅析阿拉伯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从数字的隐喻现象看中阿文化异同》《对比语言学关照下的阿拉伯语修辞الجناس的术语翻译问题研究》《顺应论视角下阿拉伯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初探》《综述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语的溯源》《后倭马亚王朝时期安达卢西亚的社会语言层级》《试论阿拉伯语标准语和方言的语言现象——以埃及方言为例》《阿拉伯方言及其成因分析——以开罗方言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

 

      随后,叶良英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评议,她首先肯定了本时段发言的十位同学在语言学研究上付出的努力和成绩,将本时段十位同学的论文主题归纳为四个方向,分别是:选用不同理论做切入点,对语言本体所做的研究;对某一具体语法或修辞现象所做的讨论;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区域语言状况所做的研究以及阿拉伯世界双言现象的研究。

 

      她指出,毛浚语、马航同学都以综述的方法完成这篇论文,毛浚语完成得很好,但是可以使用统计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可信度,而马航的材料过于庞杂且缺乏理论支撑。

 

      她强调,综述要在归纳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评论出自己的新视角、新观点,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接着评价道:王敏的论文有意义,但可以从语义研究层面做更深入讨论;张佳帅的论文开拓了阿拉伯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的新视角,但是文中使用了三个理论略显庞杂;王文秀的论文选题新颖有价值,但可以选用更多阿拉伯当代经典文学的文段作为分析的对象;卢瞻的论文批判地看待了前人的理论,勇于质疑的精神很好,但是也应该更进一步提出自己新的更科学的理论;赵玥的论文研究了阿拉伯语的语言模糊性,在语用学研究角度上很有意义,但是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分类不同的模糊性现象;王凯和黄少云的论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但是不够聚焦,缺少具体的切入点以及理论支撑,而李明玉的论文则在内容和条理同样清晰的情况下,更加聚焦核心问题。

 

      最后她提醒所有同学注意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习惯。

叶良英老师在第三分会场评议

 

      第二时段由由北京大学付志明教授评议。

 

      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白天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馨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靖涛、北京大学的崔舒洋、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王世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盛梓夏、扬州大学的吴昊、北京语言大学的郭婧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孔令严、分别就《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埃及媒体对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研究》《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研究——以疫情期间@CGTN  Arabic推特为例》《基于语料库的沙特媒体关于中国国药疫苗报道的立场研究》《关于埃及〈金字塔报〉对“一带一路”报道的研究》《〈中东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分析》《〈金字塔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研究(2019-2021)》《苏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影响——以2020-2021年苏丹通讯社涉华报道为例》《全球传播视野下北京冬奥会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西方媒体涉疆报道中的叙事操控:以“自由电视台”为例》展开发言。

 

      付志明随后对该时段发言进行评议,他认为该时段发言的同学都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整理翻译、分析数据的方式,在对外宣传与新闻报道研究这个主题上做出了有意义的工作,体现了新时代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对国家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对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对外宣传实际效果的重视。但他同时指出,同学们的论文都在借鉴前辈学人的方法和理论,所得的结论几乎一样,都是在呼吁加强对外宣传但没有提供具体可行的加强的途径。他还建议对中国主流媒体如何报道阿拉伯世界加以研究。

付志明老师在第三分会场评议

 

      第三时段由北京语言大学陆映波教授评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易美云、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乔倩倩、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尚蓉蓉、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王昕朴、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张鑫、北京语言大学的王少妤、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郭淑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赵慧分别以《从新闻话语看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环保形象》《基于及物性系统的沙特国王萨勒曼语用身份建构研究》《汉译阿中的语义缺失与补偿策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例》《基于语料库的动词翻译特征及策略研究——以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阿译本为例》《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阿语翻译研究》《中国抗疫相关词汇的中阿翻译策略研究——以CATTI备考词条为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阈下的余华文学阿拉伯语译介与接受——以小说〈活着〉为例》《社会翻译学视域下〈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薛庆国译本研究》为题进行发言。

 

      随后陆映波教授对该段发言进行评议,他肯定了本时段发言同学们的过硬学术功底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接着借用中国传统武术“寸指伤人”的说法对同学们提出了进一步打磨论文、提高个人能力的殷切希望。

 

      接着陆映波对每位同学论文的优、缺点做了细致的点评,他指出易美云的论文可以进一步挖掘意识形态对阿拉伯国家对其环保问题认识的影响;乔倩倩的论文则必须明确作为论文分析的基础——小句在阿拉伯语中的概念;王昕朴的论文可以超过动词的范畴,以语段为对象进行分析;尚蓉蓉的论文不应以语言外延作为分类的标准,而可以以内涵做分类。

 

      陆映波就张鑫同学论文中的حيث一词的涵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对于王少妤的论文,他指出可以继续追问不同类型的词语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启发大家思考不如此翻译的后果和更换文本的情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接着他继续评论郭淑珺的论文,提出研究不应只停留于指出翻译的错误,更应该寻找翻译错误背后的原因及其中凸显的译者身份的展示;同样地,赵慧的论文也需要更进一步发掘薛庆国老师翻译方法的独特魅力。

陆映波老师在第三分会场评议

 

 

第四分会场:文学

 

      第一时段: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文慧的报告题为《乌姆鲁勒·盖斯〈悬诗〉的空间叙事研究》,从文本的空间维度分析盖斯《悬诗》在事件布局上呈现出的主题——并置式的模式,整体叙事上呈多题旨的结构。

 

      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徐琳琳发言题目为《简述艾布·努瓦斯的宗教观及成因——以其诗歌为例》,归纳总结了艾布·努瓦斯诗歌中传递出的宗教观以及探寻其诗风转变的原因,从而一窥阿巴斯王朝的社会风情和当时阿拉伯人的宗教观念。

 

      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张琳梵的发言题目为《〈卡里来与笛木乃〉与〈五卷书〉比较研究——以〈狮子与黄牛〉和〈朋友的决裂〉为例》,通过对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尝试对伊本·穆格法改写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

 

      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刘璐发表的报告题目为《艾布·阿拉·麦阿里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之探究》,梳理麦阿里的文学作品,论述其诗歌及散文中的哲学思想体现及成因。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祝欣艺发言题目为《从审美体验看〈一千零一夜〉进入文学世界中心》,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一千零一夜》从“边缘”如何进入“文学世界”中心巴黎并被接受。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董若宸的发言题目为《改写理论视域下〈一千零一夜〉译本形象研究》,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和社会语境中,阐释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在文学作品形象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季怡萍发表了题为《探究阿多尼斯的思想变化》的报告,以阿多尼斯的诗歌和论文为例,结合其人生经历,梳理阿多尼斯思想变化的脉络。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梅光华的发言题目为《分析〈穆尔家族的东迁〉中的民族主义》,结合现实与历史,通过作者的视角探究叙利亚民族主义。

 

      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李捷的发言题目为《小说〈还有什么剩给你们〉>意识流手法研究》,从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蒙太奇等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叙事方面的作用。

 

      复旦大学的李金泰的发言题目为《死亡、荒诞与虚无:小说〈尸体陈列室〉中的个体存在困境研究》,分析小说中意外死亡带来的主体异化所体现的荒诞与虚无的存在悲剧。

 

      第二时段: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林汎沸发言题目为《小说〈沉睡在樱桃地〉中的叙事策略》,从叙事策略入手,通过主人公的个人流散与创伤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徐志南发表了题为《记忆与空间:〈樱桃地里的酣眠〉空间叙事解读》的报告,分析文本的“嵌套”模式,探讨小说如何表现个体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命运的记忆遭受抹灭。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李敏萱的发言题目为《空间叙事视域下小说〈竹竿〉解读》,挖掘文本中对空间的描写,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探讨主人公对身份认同的追寻过程。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亚婷的发言题目为《小说〈竹竿〉中的身份认同探究》,分析主人公陷入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以及构建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的张洁颖发表了题为《从生态视阈解读〈赛比利亚〉中的战争书写》的报告,挖掘小说中生态危机意识的根源,分析小说对战争本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探讨,以及人在生态系统中定位的重新审视。

 

      宁夏大学的章洁颖的发言题目为《镜像理论视角下〈狼的味道〉中宰班的主体构建》,分析主人公产生自我主体的过程和主体构建,认为宰班异化的原因在于对镜像的误认、对真实社会的逃避。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圣娜的报告题为《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诗歌修辞风格研究——以〈悼亡妻〉为例》,使用修辞学相关理论分析各类修辞手法在诗歌内涵升华和诗人思想情感表达方面的艺术功能。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熊英杰发表了题为《〈平民史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的报告,分析了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并探究其形成原因及现实意义。

 

      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庞海霞发言题目为《尤素福·伊德里斯小说〈贞操〉的女性主义批评》,结合女性主义批判与文本分析,探析法蒂玛前后形象的转变及其原因。

 

      北京大学的汪柳云发言题目为《〈罪孽〉中悬念设置的叙事解读》,分析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不可靠叙述作用的结果,探讨作者如何利用叙事手段引发读者的道德思考。

 

      第三时段: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苏蓉发表了题为《卡米勒·吉拉尼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以〈少年欧麦尔〉为例》的报告,以儿童文学为切入点分析吉拉尼这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代表作。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樊雪发言题目为《小说〈枷锁与手链〉中的隐喻手法运用探究》,结合埃及近代农村历史背景,探究埃及农村妇女真实生活状态与小说人物悲惨命运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马静发言题目为《从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乌姆·哈希姆之灯〉》,探究人物为何出现身份危机,并在调和文化冲突后在第三空间建构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杂糅身份。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孟佳发表了题为《平行理论视域下〈药〉和〈乌姆·哈希姆之灯〉的对比研究》的报告,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个文明之间的共鸣。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刘慧发表的报告题目为《〈迪布宅门〉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研究》,以文本中一些列平凡生活小事件为切入点,剖析小说如何以小见大,展现埃及各时期的社会面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徐颖发言题目为《〈移居北方的时期〉哈萨娜与菁·摩尔斯的形象对比》,从两个人物形象的语言、行为、心理与思想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两者异同。

 

      宁夏大学的刘金兮发言题目为《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马尔舒·卡鲁尔俳句解读》,从符号学角度出发,通过艺术手法和创作题材等方面解读卡鲁尔俳句。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谢真翔发言题目为《第三空间视阈下阿裔二代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美剧〈拉米为例》,基于“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主人公拉米建构身份的动态过程。

 

      在这三个时段中,各位同学分享的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主题多元,分析文本的角度多样新颖。点评老师逐一对每位同学的论文都做出了评价,并针对论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大到学术研究的思路和对理论的把控,小到论文撰写的格式和细节。老师们还重点强调了如何将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

 

      第一时段,北京大学的林丰民教授针对论文的撰写给大家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意见,比如文章的题目不应过于宽泛,结构应该清晰严谨,对字词的选择一定要精准得体。他还提醒大家注意理论与文本的结合,叙事手法应该为文章的主题、内容、表达服务,不能只做外在的文学手法分析。

林丰民老师在第四分会场评议

 

      第二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薛庆国教授肯定了今年的参会论文水平比起往年有所进步,选题多样,体现出大家对阿拉伯文学新动态的关注和追踪。他也提到了大家论文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摘要应紧贴文章主旨,以及大家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在参考文献中应有意识地去挖掘和阅读阿拉伯语原文文献。他还提醒大家不应堆砌理论术语,应以理论作为研究思路的启发,突出研究意义和价值。

薛庆国老师在第四分会场评议

 

      第三时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邹兰芳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了大家论文的问题,并非常有针对性地针对各篇论文给出了优化建议。她提到有的同学对一些术语的概念理解有偏差,没有吃透理论,她还从论文选题、理论使用、写作规范、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对大家进行了指导。

邹兰芳老师在第四分会场评议

 

 

闭幕式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副主任廉超群长聘副教授主持。应邀出席论坛的老师们为本次论坛优秀论文作者进行线上线下协同颁奖。经过与会专家的集体评选,本届论坛共评选出25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1篇。

 

在场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奖

 

 

      最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通过本次论坛,各位研究生都增强了阿拉伯语专业学术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大家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应当注意提升创新能力、重视学术基础、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共同维护阿拉伯语专业,助力学科建设,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栋梁。

吴冰冰老师总结发言

 

 

文/图:曹雨婷、秦烨、张洁颖、马琰琪、季雨婷

邓玮琳、欧俊良、赖丹鸿、宋元钰、付志明等

 

 

 

 

第九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获奖名单

(姓氏笔画排序)

一等奖

 

乔倩倩,北京外国语大学:基于及物性系统的沙特国王萨勒曼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李金泰,复旦大学:死亡、荒诞与虚无:小说《尸体陈列室》中的个体存在困境研究

 

张若枫,北京大学:从积极干预到务实灵活——中东变局以来卡塔尔外交政策的演变

 

张洁颖,北京大学:从生态视阈解读《赛比利亚》中的战争书写

 

崔舒洋,北京大学:关于埃及《金字塔报》对“一带一路”报道的研究

 

楚日斯,北京外国语大学:伊历3世纪前后伊斯奈德考究法在阿拉伯史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二等奖

 

王敏,西安外国语大学:《苏莱曼东游记》度量衡量词研究

 

毛浚语,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异音同形词的文字认读研究述评

 

孔令严,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方媒体涉疆报道中的叙事操控:以“自由电视台”为例

 

刘畅,北京外国语大学:沙特“2030愿景”下的社会高福利政策改革及其影响

 

刘金兮,宁夏大学: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马尔舒·卡鲁尔俳句解读

 

沈亦宁,北京外国语大学:阿联酋远程教育探析

 

杨婉莹,北京外国语大学:“务虚”与“求真”:陆王心学与伊本·阿拉比苏非学说比较

 

黄耀漫,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权安全视角下卡塔尔国家行为研究——以哈马德时期为例 

三等奖

 

王昕朴,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基于语料库的阿语动词语际不对应翻译特征及翻译策王雪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摩洛哥犹太人的双重认同及其对摩以关系的影响研究

 

马静,北京语言大学:从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乌姆·哈希姆之灯》

 

孙丰轩,北京外国语大学:北非后殖民时期初代领袖的民粹风格探析:以哈比卜·布尔吉巴为例

 

吴逸群,北京外国语大学: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史料——伊本·卡兰尼西《大马士革编年史续编》

 

汪柳云,北京大学:《罪孽》中悬念设置的叙事解读

 

张艺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世纪阿拉伯典籍中的中国形象思考——以苏莱曼与伊本·白图泰的记述为例

 

张徐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移居北方的时期》哈萨娜与菁·摩尔斯的形象对比

 

赵玥,上海外国语大学:顺应论视角下阿拉伯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初探

 

赵慧,西安外国语大学:社会翻译学视域下《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薛庆国译本研究

 

盛雪妍,扬州大学:数字时代沙特的阿拉伯语语言规划及其挑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