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

 

       12月2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索邦大学文学院(巴黎四大)、威廉·玛丽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马来西亚苏丹阿都哈林姆阿占沙国际伊斯兰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人参加。开幕式由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赫扎耶德研究中心主任薛庆国教授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


       林丰民教授首先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和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致辞。他对2020年阿拉伯文学研究界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今年去世的两位阿拉伯文学研究巨擘仲跻昆先生和郅溥浩先生表达追思,并对2021年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方向。林丰民表示2021年将举办如“纪伯伦逝世90周年纪念研讨会”和“马哈福兹诞辰110周年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希望大家能够传承前辈的学术精神,更加努力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加积极参与文学探讨和交流活动。

 

 
林丰民致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主任陈明教授致辞,陈明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于阿拉伯文学作品的喜爱,特别是《卡里莱与迪木乃》《一千零一夜》等古典文化精品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表达了中心对阿拉伯文学相关学术活动的支持,诚挚邀请各机构优秀的研究者未来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东方文学的研究和讨论中。

 


陈明致辞

 

       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致辞。吴杰伟简要阐述了阿拉伯文学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也表明了自己对于阿拉伯文学的喜爱之情,赞赏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学术平台的意义,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成功!

 


吴杰伟(左)和林丰民(右)

 

       第一时段会议主要集中于对阿拉伯女性文学的讨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葛铁鹰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以“阿拉伯女性作家自传及其特征”为题发表演讲,通过对胡戴·沙阿拉威、法德瓦·图甘、阿伊莎·阿卜杜·拉赫曼、泽娜白·贾扎丽、纳瓦勒·赛阿达维等多位埃及和黎巴嫩等国家著名女作家自传特征的解读和对不同时期女性作家作品特点的说明,呈现阿拉伯著名女作家“家国共命运”的情怀。

 


葛铁鹰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钟羽佳同学以“《月亮女士》边缘群像的复调书写——兼论阿拉伯女性写作的继承与发展”为题发表演讲,以小说的复调性为切入点,论述新时期阿拉伯女性写作的继承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林哲以“巴勒斯坦女性文学中的家庭空间解读——以萨哈尔·哈利法小说作品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以萨哈尔·哈利法小说作品中的家庭空间为分析对象,从家庭及周边的地志空间和社会空间入手,分析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及巴勒斯坦斗争的特殊语境下家庭权力关系的可能转换。北京大学林丰民以“《鸽子的项圈》对沙特社会的批判”为题发言,分析了沙特女作家拉佳·阿利姆的小说《鸽子的项圈》与伊本·哈兹姆的小说《鹁鸪的项圈》的互文性,通过呈现小说中独特的情节和语段以及小说中具有苏菲神秘主义特点的内容,呈现作家对沙特女性受到男权社会极端束缚和禁锢的批判。葛铁鹰教授表示希望古今两部名著都能问世,让更多人了解阿拉伯传统和现代较为著名的关于女性与爱情的作品。
       学会的前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蔡伟良进行评议。他认为,阿拉伯小说界在古代和近现代从来都不缺少女性的声音,邹兰芳老师的梳理极具价值;钟羽佳同学对《月亮女士》写作手法的解读到位;林哲老师的分析角度新颖;林丰民教授对两部小说的比较颇具意义。蔡伟良教授表示近几年阿拉伯女性作家群体正快速崛起,阿拉伯女性文学聚焦女性的生存空间和边缘地位,阿拉伯文学研究者对女性文学以及男性作家的女性书写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蔡伟良评议

 

       第二时段会议着重探讨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陆怡玮进行主持。
       威廉玛丽大学的研究生杨佩玉以“中国姑娘:被遗忘的小说”为题发言。她分析了“来自某地的姑娘”系列小说出现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分析两本代表性小说《中国姑娘》和《阿姆希特姑娘》的情节和背景,重新思考早期阿拉伯小说的属性和重要议题——何为新女性,如何解放女性。中山大学伍子星同学以“鲁迅和阿多尼斯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对比解读”为题发表演讲,报告通过四个部分的阐述,分析鲁迅和阿多尼斯作品中“孤独者”形象以及他们对社会和民族的多重批判。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研究生何琦以“布斯曼统计公式在阿拉伯风格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为题发表演讲,介绍埃及当代阿拉伯风格学研究学者萨阿德·玛斯鲁哈关于布斯曼统计公式的研究与运用,展示如何将阿拉伯风格学与阿拉伯语数理语言学相结合,以数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文本中的作家风格和语言风格。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师王光远以“什叶派诗歌文学的现代新媒体传播”为题发表演讲,对什叶派诗歌文学的两种基本情感和早期什叶派文学的两类创作者进行总结,呈现什叶派的文学传统的复兴和对社会政治宣传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博士生张洁颖以“《赛比利亚》中的战争反向书写”为题发表演讲,通过对小说及其作家的阐述,分析作者在虚构文学中重建被炮火摧毁的真实家园的途径及其对战争由生到死的毁灭性过程进行死而复生的反向书写方式。

 

 
陆怡玮主持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宗笑飞进行评议。她指出,在对译作分析时,应该对文本中各层次的特点进行更加完善的分析;在文本分析中运用理科范式是新颖的,但是也不能放弃文本研究;阿拉伯文学不是纯文学,和社会学现状和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和政治、宗教等因素密不可分,结合诸多因素的研究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而且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意象时,找到新颖点至关重要。

 

 
宗笑飞评议

 

       第三时段会议主要是对“阿拉伯之春”十年来文学发展的总结与反思,由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阿拉伯语系陈杰教授进行主持。薛庆国教授以“‘阿拉伯之春’十年:以文学献祭”为题发表演讲,分析阿拉伯作家与“革命”复杂的互动过程,提出十年的阿拉伯文学发展与“阿拉伯之春”演变进程颇为类似,早期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特征,后期则呈现反乌托邦色彩,薛庆国教授认为伟大的作家应该像阿多尼斯一样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拒绝随波逐流,成为多重的批判者。

 

 
陈杰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尤梅副教授以“英雄的奖牌抑或败将的勋章?——评埃及小说《论英雄的奖牌》”为题发表演讲,总结2011年中东剧变至今的埃及文坛与“革命”相关的小说的类型,介绍《论英雄的奖牌》的特别之处,通过对文本中反英雄叙事内容的分析,对剧变期间“英雄”和“英雄主义”进行质疑。宁夏大学青年教师刘东宁以“沙特作家阿布杜胡·哈勒小说《犬吠》中的反战叙事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从历史叙事、身份认同和耻辱文化三个角度分析阿布杜胡·哈勒建构在海湾战争背景下的反战叙事,呈现作者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北京大学博士生汪柳云以“解读反乌托邦小说《队伍》中的极权主义”为题发表演讲,通过对“阿拉伯之春”后反乌托邦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埃及小说《队伍》的解读,借用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理论,阐明威权政治下“合格的顺民”的产生原因及这一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钱艾琳进行评议。她表示将“阿拉伯之春”与文学发展进程对应,发人深省;通过文本细读进行反战叙事研究值得借鉴;在阿拉伯社会经历剧变的背景下,文学的力量绝不低于社会学家,我们应当重视阿拉伯文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钱艾琳评议

       第四时段会议对阿拉伯古代文学进行研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进行主持。宗笑飞副研究员以“民族主义风潮下的《一千零一夜》”为题发表演讲,回溯《一千零一夜》18世纪后在欧洲传播和回归东方的过程,探究了这一过程中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特点。

 


邹兰芳主持

       钱艾琳以“《一千零一夜》的饮宴”为题发表演讲,从《夜》的成书特点出发,以《三个苹果》、《兄弟宰相》和《断指青年》三篇故事为例,说明饮宴场景和饮食描写对《夜》的叙事风格形成起到的作用。西北民族大学张志忠老师以“探索‘舒毕思潮’对阿拔斯时期阿拉伯文学的影响”为题发表演讲,对阿拔斯时期盛行的反对阿拉伯人的“舒毕思潮”的涵义和产生过程进行阐述,并对这一思潮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
       天津师范大学甘丽娟教授对这一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她指出,从民族主义角度对阿拉伯文学进行思考并从新的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阐释,赋予了古典作品新的生命力;文学的语言是民族特色的载体,文学则是更为深刻的民族思潮的表达;从日常生活的饮宴等元素着手,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阿拉伯社会的风俗,这样的研究方式值得借鉴。

 

 

甘丽娟评议

 

       第五时段会议的讨论范围比较广,由宁夏大学金忠杰教授进行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林建杰同学以“哲学小说《哈义·本·叶格赞》的死亡命题探析”为题发表演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呈现伊本·赫勒敦对死亡这一命题的思考。西北师范大学张枫琳同学以“浅谈蒙昧时期欧卡兹集市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为题发表演讲,谈论欧卡兹集市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它阿拉伯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马来西亚苏丹阿都哈林姆阿占沙国际伊斯兰大学米吉超以“乌姆鲁·盖斯悬诗中的离别描写”为题发表演讲,详尽分析乌姆鲁·盖斯五首悬诗中有关离别的诗句,阐述诗人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思想目的。索邦大学文学院(巴黎四大)马琳瑶以“从《炼笑石》到《夜间来信》:胡达·巴拉卡特与性别书写”为题发表演讲,对当代黎巴嫩女作家巴拉卡特的性别书写进行探讨,分析其本质二元化的性别观念在其文学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并探讨其转变过程在“阿拉伯文学场”中产生的效果。北京外国语大学唐珺老师以“科幻外衣下的现实隐喻——评《第二轮狗大战》之反乌托邦叙事”为题发表演讲,指出该小说以虚构未来映射当下,深刻批判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暴力与极端主义倾向,引发读者对人性、体制、战争、人类未来命运的反思。

 

 
金忠杰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余玉萍教授对每位与会者的发言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议。她表示对文学化的哲学小说《哈义·本·叶格赞》进行分析,可以从苏菲主义的生死观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角度对“生”与“死”的哲学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欧卡兹集市文学职能的分析,可以将欧卡兹集市理解为一个公共空间,从文学公共空间理论进行新的解读;对蒙昧时期诗歌的研究可以与“回忆美学”等理论进行联系,参照宇文所安的《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从“回忆”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阿拉伯布克奖获奖作品的解读,需要注意小说获奖的文学合法性来源以及小说主题的特色。

 

 
余玉萍评议

     

 随后举行了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笑飞副研究员主持。薛庆国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虽然目前疫情蔓延,大家不能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但是参与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热情不减,让本次研讨会呈现出非常高的质量;本次研讨会探讨的主题多样,切入的角度多向;与会人员研究来自国内各高校,还有的来自东南亚、欧美的高校,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这些都反映“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分会”这一平台的多元与包容。最后薛庆国向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各位评议和主持的老师以及全体与会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希望来年可以在线下相聚!

 

 
薛庆国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黄嘉程  图/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