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八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顺利举办

  2020年12月12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顺利召开。应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协同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宁夏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系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教育部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致辞。罗林教授向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青年学者和老师表示了欢迎,肯定并感谢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果,并表达了对阿拉伯语专业未来发展的期待。随后,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研究生论坛能够给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创造促进交流、建立联系、提高研究水平的平台,希望各高校阿语研究生能够利用论坛契机提升研究素养,为阿拉伯语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设置了文学、语言学、中东问题研究、历史文化等4个方向的分论坛。各分论坛先由研究生发言,再由专门受邀的专家进行评议,参会研究生和评议专家之间进行了深度的学术探讨和交流、讨论,形成积极友好的互动。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进行评议的专家有: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教授薛庆国、叶良英,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特聘教授涂龙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黄慧、教授邹兰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肖凌和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付志明、林丰民及助理教授廉超群、李海鹏,各位专家分别对各分论坛不同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详细的评议。
  

      第一会场——中东问题研究分论坛

      中东问题研究分论坛第一分会场总共有20篇文章,全部属于现当代中东研究领域,论文的质量整体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总体而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1.研究国别多样:20篇文章中,既有涉及传统阿拉伯大国埃及的,也关注最近在地区舞台极为活跃的沙特,同时有聚焦在政治舞台上较为边缘的突尼斯、摩洛哥和苏丹,值得一提的是有7篇文章题目中包含沙特,可见不少同学们对目前中东所经历的“海湾时刻”有着深刻把握和理解。  

      2.涉及话题多元:20篇文章中,既有关注阿拉伯国家自身国情,比如朱婷悦同学《2030愿景下沙特国家认同的建构》关注沙特国民认同问题,胥路璐同学的文章《21世纪摩洛哥医疗卫生状况及原因分析》则对摩洛哥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此外,也有不少同学关注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交往,比如郭晓娟同学的《从现代文化交流层面探析后疫情时代中埃两国合作的前景》,和赵丹宁同学的《中国与突尼斯文化交往的特点与路径研究》。也有发言以阿拉伯国家为出发点,关注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比如杨帆同学的《阿拉伯智库报告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研究》。在20篇文章中,有10篇是直接关涉中阿交往的。

 

 

      3.关注时期各异:这些文章主要是现当代时期,大部分为短时期研究,但也有长时段的研究,比如李迎迎同学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国有化政策研究(20世纪30—8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发生后,整个世界在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预测,“后疫情时代”这一概念十分炙热。有五位同学也敏锐观察到了这个时代结点,关注这一特殊时期的中东形势与中阿交往。  

      涂龙德教授与黄慧教授细致而认真地评析了这20篇论文。两位教授的点评有理有据,既有温情的谆谆教导,也有一针见血的辛辣批评,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比如选题过大、学术不规范、论文逻辑和框架不清楚等等。诸位同学们从老师们的评析中受益良多,同时对学术和“研究生”这一身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会场——语言学、中东问题研究分论坛

      第二会场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文晶主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叶良英进行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婉莹、张新晴、王泽宇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王敏分别以《当前卡塔尔主流媒体涉疫情报道分析——以半岛电视台为例》《基于语料库的中阿媒体关于新疆新冠疫情报道的批评架构对比分析》《国际传播中的框架构建:以卡塔尔的文博叙事为例》《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沙特阿拉伯国家形象构建研究——以〈沙特阿拉伯2030年愿景〉为例》为题发言。随后,叶良英教授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评议,她认为该时段所有发言在理论指导、数据分析、引用一手阿拉伯语语料上值得肯定,但在因果论证上还可有改进的空间。她希望发言的同学们将文本和数据放在更宏观的视角下考察,分析并揭示出问题背后的成因,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璡主持,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评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徐达、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楚日斯、西北师范大学的李明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汤铸、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王瑞丰、宁夏大学的刘馨瑶分别就《新冠疫情期间沙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后疫情时代中国阿联酋高科技领域合作在媒体中的镜像——以阿联酋〈宣言报〉为例》《后疫情时代中国在埃及的大国形象的维护——以〈金字塔报〉涉华疫情报道为例》《埃及电影〈伟大的中国蚕豆〉中的中国形象》《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影视剧对阿拉伯国家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阿拉伯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新媒体为例》展开发言。廉超群助理教授随后对该时段发言进行评议,他认为该时段发言的同学整体上都充分发挥了阅读阿拉伯语一手文献的学科优势,但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符号分析、社会调研上还可以再继续拓展,以得出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第三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睿恒主持,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肖凌评议。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徐琳琳、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张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谭姝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德辉、吉林外国语大学的王武分别以《浅析苏丹政权更迭中的政变新模式》《苏丹过渡政府的性质、使命与合法性》《西方主导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丹的影响》《埃及“1·25”革命十周年:回顾、浅析及前瞻》《试析埃及支持哈夫塔尔的背后动因》为题发言。随后肖凌教授对该段发言进行评议,肖凌教授肯定了本时段发言主题的前瞻性与宏观性,对发言者密切关注地区热点问题的精神提出了表扬,同时也从学术写作的规范上对发言者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肖凌教授特别指出,合格的学术论文需要明确大标题中实意词的内涵与外延,而涉及宏观问题的论文更需要明确的理论支撑和观点态度。

       第四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璡主持,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评议。北京大学的张若枫、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佩仑、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李昊喆、北京大学的李睿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倩就《海湾六国移民问题研究》《浅析阿联酋在中东地区政治博弈中的角色——与以色列建交》《后伊斯兰国时期库尔德民族地位的转变》《国家建构视域下伊拉克库尔德民族主义的演变》《浅析卡塔尔经济多元化战略》展开发言。李海鹏随后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评议,他肯定了本时段论文选题的时效性与热点性,并从写作思路与视角切入上对发言同学提出了建议。他特别指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学术写作应从一个明确的问题意识出发,尽量避免过于宏大的背景与视角。此外,李海鹏也在会议论文的写作格式、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过程性叙述中的年代切分问题上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特别强调了官方档案与一手资料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会场——语言学分论坛

      第一时段的讨论有四位同学发言,由来自北京大学的廉超群助理教授进行点评。首先,来自北京大学的白野进行了名为《试论阿拉伯语巴勒斯坦方言的语音特点》的发言,随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马航同学分享了他的论文,《浅析语言的统一对民族和文化的影响——以阿拉伯语标准与和方言为例》。此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畅同学进行了题为《当代沙特社会英语语言地位》的分享。最后是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梁露同学的发言,她的题目为《认同视角下的约旦语言政策》。在点评时段,廉超群表示,在本组讨论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第一篇白野同学的文章十分值得肯定,一手文献十分丰富,运用了各种材料对中心问题进行佐证与阐释,同时在语音的描述上也十分准确,基本反映了巴勒斯坦的语音特征。关于马航同学的论文,廉超群指出,本文使用了大量汉语著述与阿拉伯语已有著述,但缺乏一些西方国家对阿拉伯语标准语和方言问题所做的研究,在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这些研究应当被关注,我们也应当用批判性的眼光、更综合地来进行研究。对于刘畅同学和梁露同学语言政策相关的研究,廉超群表示这两篇文章做了较好的综述性研究,但尚需对语言政策问题的不同层面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同时,廉超群建议,在进行语言政策研究时,最好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进行研究,如在具体的领域具体的社群中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分析,这也能进一步体现我们运用阿拉伯语一手文献进行研究的能力。

      第二时段有四位同学发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叶良英教授进行点评。第一位发言者是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马萍同学,她讲述的论文是《阿语无标记阴性名词与阿拉伯人的文化心理》。此后是来自扬州大学的张诗卉同学,她的论文题目为《中阿谚语中的文化差异》。随后,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李少佳同学进行了名为《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阿商务用语特点对比研究》的分享。最后,来自北京大学的彭源同学带来了题为《对太斯米译文的探讨——以〈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所录文本为例》的分享。随后,叶良英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她指出,通过语言来揭示文化心理、通过翻译看文化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话题。对马萍同学的论文,她表示,该论文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但还有很多方面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沿袭闪族人的性别观的无标记阴性名词这一节,读者就不是很清楚,我们究竟是从这些阴性名词来认识闪族人的性别观,还是已知闪族人的性别观后才总结出这些阴性名词,同时论文在格式规范上仍有待改进,如翻译词汇在汉语与外语的呈现方式上没有统一。对于第二篇张诗卉同学的谚语研究,叶良英教授指出,该论文的内容与标题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应作出适当修改,同时,该论文摘要的写作并不清晰,内容冗余且重点不突出,此外,在论文所提出的几点文化差异的排序上,也应做出更多考量,最后,在具体的分析中,论文对细节的处理也欠佳,仍有很大修改的空间。对于李少佳同学的论文,叶良英教授表示,这篇论文还未形成一篇成熟的论文,更应称之为读书报告,摘要的写作并不专业,并未将论文所论述的问题阐释清楚,同时论文第一章有些许偏题,与论文主题思想的关系不大,且论文引用不规范,在格式上需要进一步注意。最后,叶良英教授认为,彭源同学的论文是一篇专业性强、以小见大的论文,探讨的问题十分深入,角度新颖,从中国清末的社会生态、回族的生活状态以及翻译主体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开篇章的几个翻译版本逐一进行了深入分析,推理严谨、分析合理,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三时段有四位同学发言,由来自北京大学的付志明教授点评。第一位发言的同学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何朝成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阿拉伯语话题结构研究》。随后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吴语畅同学发表了以《及物性视角下阿拉伯语新闻标题的生态语言分析——以阿拉比亚台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为例》为题的分享。此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鞠怀同学带来了题为《卡布斯苏丹元年三篇公共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的论文。最后,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圣娜同学带来了论文《穆斯塔法·萨迪克·拉斐仪文章修辞风格研究——以〈两个小孩儿〉为例》。在评议时段,付志明教授分别对四篇论文进行了评价。对马圣娜同学的文章,他表示该文章见解独特,研究价值很大,但马同学的展示分享并未聚焦于文章内容本身,有些遗憾。关于鞠怀同学的论文,付志明教授表示,该论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的选材也较为准确,但若能考察历史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区分出演讲受众之间的差异对演讲语言带来的影响,并对卡布斯语言风格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论文会更为饱满。就吴语畅同学的论文,付志明教授认为,这是一篇十分应景的文章,说明同学可以紧跟时代节奏来进行自己的研究,但文章的归纳分析欠缺对新闻标题的目的分析,同时关于文章的理论分析本身,我们也应关注其目的。关于何朝成的论文,付志明教授认为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阿拉伯语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行为,但仍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注意纯西方的语言理论是否符合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其次是我们的研究要立足于阿拉伯语语言本身,阿拉伯语语言系统本身已十分精密,我们目前对于这一系统的了解仍不完整,我们在这一系统内对阿拉伯语进行分析仍然十分有必要,同时,在例句的选择上,作为非母语者我们不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证明某些语言结构成立与否,每一个例句都应有准确的阿拉伯语文献出处。

      第四时段共有三位同学发言,仍由叶良英教授点评。首先,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洁同学进行发言,她的发言题目是《目的论视角下〈论语〉文化负载词阿译——以〈论语〉两个阿译本为例》。随后,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燕同学带来了名为《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新冠疫情相关用语的阿译研究》。最后发言的是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侯英杰同学,他的论文题目为《基于语料库的〈千夜之夜〉汉译本中“被”字句应用研究》。叶良英教授最后对这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她指出,本时段的论文均与翻译有关,从整体上看论文的效果都很好。关于侯英杰的论文,叶良英教授认为其思路十分清晰,但篇幅过小,未将主要问题阐述清晰。对张洁同学的论文,叶良英教授表示该论文的写作思路不符合学术性论文的写作思路,从题目开始就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修正,此外,文化典籍的翻译应当注重的是重视原典,同时贴近译入语的读者,增强可读性,这也是我们去评论译本的依据。因此要评价典籍的翻译,评价者应当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要对原典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也要足够了解译入语文化,对阿拉伯国家受众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评价典籍翻译这条道路上同学们仍然任重道远。对于王燕同学的研究,叶良英教授表示,文章首先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并不准确,同时文中有些表述方式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源头及发展这类表述应当极力避免不科学的描述,此外,在新冠术语的选择上,文中也将新冠前的一些医学名词列为了新冠术语,这一做法也有待商榷,她还指出,本论文的结论启发性并不高,反映出研究切入点存在问题。
 

 

  第四会场——文学、历史文化分论坛

       阿拉伯文学、历史文化分论坛的第一、二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馨元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邹兰芳教授进行了点评。第一时段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林建彬、李珮、马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月、四川外国语大学刘晓霞5位同学分别以《马立克·本·奈比和伊本·赫勒敦的“文明”观对比研究》《纪伯伦的思想来源》《〈鸽子项圈〉爱情观探析》《高西姆·哈达德诗歌中的自由思想》《论纳吉布·马哈福兹对埃及电影的影响》为题进行发言。邹兰芳教授在点评中认为各位同学的选题较有意义,多篇论文的切入点并非集中于某一文本的解析,而是涉及到对作家或者思想家某一思想进行总体阐释,比如中世纪和当代思想家思想的比较,某一作家的思想来源,或某作家的自由思想,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等内容。同学们能够大胆创新,进行跨文化或者跨时空的对比,研究选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具有创新性,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第二时段中,北京语言大学马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甜、宁夏大学杨慧、上海外国语大学林静、扬州大学胡静、天津外国语大学赵怡然等6位同学分别以《中阿传统文化中的共同性初探》《当代小说视角的交叉移位——以〈移居北方的时节〉》《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移居北方的时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解读〈向北迁徙的季节〉中的“厌女症”情节》《焦虑与防御机制学说视野下的〈北迁季节〉——穆斯塔法的文化身份认同》《〈重返海法〉中的人物身份认同困境探究》为题进行了发言。邹兰芳教授在听完各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建议同学们,在选择已经形成一定研究规模,有基本研究范式的经典作品进行研究时,在不偏离研究大方向的基础上,如何做到经典作品研究角度的新拓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另外,她还提醒,在参考运用西方理论时,也应关注到理论是否适合东方、适合阿拉伯的社会形态。

      第三时段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嘉程主持,由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李海鹏评议。西北师范大学张海翠、张枫琳、北京外国语大学马超、上海外国语大学祝欣艺4位同学分别以《公元750—847年巴格达作为国际都市的成因分析—从城市文明建设视角分析》《早期阿拉伯城市规划建设—浅析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的原因和过程》《哈义·本·叶格赞中哲学与宗教的调和》《浅析伊斯兰教的产生对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为题进行了发言。李海鹏在第三时段论文评议中肯定了同学们参加论坛的踊跃,认为本时段的论文选题领域十分广泛,涉及中古巴格达城、音乐艺术和伊斯兰哲学等多个方面。他随后分享了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注重研究规范性、树立研究总体目标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各学科领域的分化越来越细的趋势下,我们应对选题所在学科的具体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综述,对前人研究中所使用的原始资料有比较标准的引注。此外,无论是在观点、使用材料或理论的进一步延展中,可以层层填补空白,有自己进一步的补充,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李海鹏还对与会同学的论文分别给予了具体的建议。

      第四时段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嘉程主持,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肖凌教授评议。赵晴、杨瀚椒、伍子星、强媛4位同学分别以《探析面纱的多重含义》《由〈经行记〉探究唐与阿巴斯王朝的文化交流》《鲁迅作品的域外传播研究——以鲁迅的作品在埃及的传播为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宁夏高校阿拉伯语教育话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了发言。肖凌教授在点评中总体肯定了本时段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中所写的论文中存在的诸多亮点,并建议同学们,应从论文的标题中就开始关注学术性,论文引言中结论性的话语应当尽量规避,整篇文章应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文章框架的排布中所运用的理论指导应当有明确的体现,应注意论文论证中的措辞的严谨。她还建议,在平级的章节中,要明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观点性的语言应有足够的分析和交代,形成逻辑闭环,自圆其说。同时,她提示,对于脚注的格式应当注意统一规范。

 

  第五会场——文学分论坛

      阿拉伯文学分论坛第五会场的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秦烨担任主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薛庆国教授进行评议。天津外国语大学刘璐、宁夏大学刘今兮、北京外国语大学孔令严、北京大学黄嘉程、西安外国语大学程亚妮等5位同学分别以《从库雷特·扈莉的〈日月穿梭〉浅谈阿拉伯女性诉求》《试析胡黛·巴拉卡特小说〈死信〉的叙事特征》《边缘人的呐喊——胡黛·巴拉卡特小说〈死信〉解读》《徘徊在昼夜之间——雅思米纳·卡黛哈〈白天对夜的亏欠〉的解读》《阿卜杜·哈米德·本·海杜卡小说〈南风〉中的象征意义解读》为题发言。薛庆国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价是:几位同学的选题都是有意义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同一部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切入角度。一篇论文如何能写出新意?一在选题新;二在视角新;三在于搜集的材料资料新。但几位同学的欠缺之处在于仅对作品进行了描述性的介绍,没有基于描述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没能阐明论文的目的性,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聚焦度不够等。此外,薛庆国教授还指导同学们如何展示自己的论文:十分钟时间里不必花太多时间介绍作家及作品,一分钟之内扼要介绍即可,这种介绍既可以是全面的介绍,也可以是有侧重点的介绍。介绍的时候不要拿word文档,有PPT展示提纲挈领更好,切忌照本宣科。一定要有所舍弃,把论文的精华部分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来。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蒋婧主持,仍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薛庆国教授进行评议。钟羽佳、秦烨、张洁颖、张泽琳、杨婉莹、李敏萱等同学分别做了各自的主题报告。薛庆国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议是:尽管前三位同学选取的是同一部作品来进行分析,但三位同学对小说的解读各有特点,分别从从哲学、心理学、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有特点且有深度。第一篇论文篇幅过长,不像会议论文,更像学位论文,在会议的场合不适合面面俱到,仅谈“孤独”主题即可。论文摘要写得很有吸引力,赋予了“孤独”新的含义,但是主体中没有体现对“孤独”的新的理解。他指出,秦烨的论文有理论、有独特的视角、有深度,从性别、身份和存在来进行解构,但解构也是一种建构,文章没有揭示出作者想要建构什么,建构并非全是虚无和否定,论文的篇幅有些单薄,还有进一步补充深化的空间。张洁颖的论文从意识流的角度切入很有新意,可以考虑译名的差异问题,为什么其他人选择“月亮女士”,而本文选择“天体”,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的长处在于把叙事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清晰,叙事不是目的,而是为主旨服务的。张泽琳选择的是纪伯伦的经典作品,但从新的角度切入才有意义;论文结构需要调整,不需要写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三大节标题很鲜明,但是小节的内容排列不恰当,全文没有紧密围绕社会空间展开。杨婉莹论文标题中的“形象”不够吸引人,形象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突出特征?希望能够作出明确解释;论文比较缺乏理论的深度。薛庆国老师还以“阁楼上的疯女人”——简爱中的罗切斯特的妻子这一形象为例,阐释了女性主义理论所赋予我们的新视野。

      在第三时段中,李晓阳、杜安怡、章洁颖、蒋婧依次进行了报告发言。由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邹兰芳教授进行点评。她从视角和选题两个层面进行了点评:章洁莹和蒋婧的论文非常好,选取了很好的视角,做到了理论为文本解读服务;两篇文章对话语、词语、文本都作出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老师对此评价很高。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李晓阳和杜安怡的论文选题非常有意义,但选题的落脚点有偏差。主人公的流放并不是自我流放,而是被迫流放,是在探求自我认同,后期有了分歧是因为和土著的差异性。爱在流放地并不是一部战争小说,因此“战争书写”的落脚点不对。在民族主义式微的前提下作者写出了这部小说,并不是以战争为基调的。此外,从论文的框架上来看,第一部分是叙事学,第二部分是视角,第三部分是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三者和战争文学的联系不紧密,显得论文框架很散,跳跃性很强。

      最后第四时段由马亚婷、陈文婷、王宇婷、孙舒发言,评议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薛庆国教授。他指出:几位同学研究的都是阿拉伯近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但是研究经典作品要有新意,要么有新视角、要么有新理论,切忌泛泛而谈。不同时代对于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新视角,看法也随之改变,用传统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经典意义不大。四位同学的论文都不太合格。马同学的论文主题不明确,没有问题意识。《蓝灯》是最早翻译成中文的阿拉伯当代小说之一,选题了无新意;题目和章节不一致,论文的分章不均衡,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很普通,选题的价值有待商榷。最后孙同学选取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也不是新鲜的视角,导致分析、结论都不够新。几位同学的文字都经不起推敲,论文书写十分随意。老师非常诚恳地指出了同学们的不足之处,希望同学们用笔一定要严谨,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学术,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闭幕式

  在各分论坛的发言和评议结束后,现场的参会人员回到新楼B134参加论坛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主持,随后进入优秀论文颁奖环节。本届论坛由各评议老师组成专家评审组,经过认真的讨论之后,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等校的同学分别获得各个等级的奖项,包括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与三等奖11篇。付志明、薛庆国、叶良英、涂龙德、肖凌、邹兰芳、黄慧等评议专家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最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系主任林丰民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尽管因为疫情同学们不能相聚燕园,但仍能从线上感受到同学们对于参会和研究的热情,如今阿拉伯语学科的发展不同以往,我们年轻一代应当开辟专业发展与对外交流的新道路,紧随时代脚步,不能固步自封,要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吸收更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之中,令中国的阿拉伯语学科发展有能力与世界接轨、与其它主流研究领域接轨。林教授还鼓励同学们一如既往保持对学术的热情,为阿拉伯语研究事业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文、图/朱晓姝、王君、李俊霖、曹雨婷、彭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