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吴冰冰副教授举办中东形势讲座

      9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主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副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举办了题为“中东地区怎么了?”的专题讲座。

\

吴冰冰老师

     讲座伊始,吴冰冰副教授厘清了几个重要概念:“伊斯兰”“穆斯林”“阿拉伯”和“中东”。他认为,对这些概念的混淆、认为中东地区是”铁板一块“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该地区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主张将当前发生在阿拉伯国家的重大形势变化称之为“阿拉伯转型”或“中东变局”,而非“中东转型”,实际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在此次变局中并未发生明显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动,我们应站在更为中立和理性的立场上观察和理解中东局势。

      随后,吴教授分别以埃及、沙特和伊朗三国为例深入分析了中东的几种政治体制。通过对伊朗最高领袖选举、三权分立制度的建立以及“宪监会”“确委会”的设置等伊朗政治体制的分析,他批驳了所谓“伊朗是神权国家”“伊朗是专制国家”等较为流行的错误观点,认为伊朗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制定内政、外交政策体现了伊朗政体的高度弹性,是一种伊斯兰民主,这也是伊朗在美国制裁下经济没有奔溃的重要原因。

      之后,吴教授分析了中东局势发展的几个趋势:
      第一,阿拉伯世界陷入虚弱和分裂中;

      第二,伊斯兰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伊朗、沙特等国家大行其道。当前这些国家和政治组织实行的是温和、渐进的伊斯兰主义,因此将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实行的极端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等同,并由此认为伊斯兰教是极端、暴力的宗教无疑是偏颇的;

      第三,教派矛盾上升。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逊尼派和什叶派群体基本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没有尖锐矛盾。因此将教派矛盾归结为伊斯兰教内部必然的冲突和历史形成的强烈矛盾是毫无根据的,当前所谓的教派矛盾本质上是沙特和伊朗地缘政治的冲突和争夺以及伊朗政体对沙特的软性挑战;

      第四,极端化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极端化逐渐从意识形态转变成一种政治和经济的选择,是对当前阿拉伯世界虚弱状态和伊朗挑战的一种回应;

      第五,阿拉伯转型困难。

      最后,吴教授对当前席卷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伊斯兰国”的定叛思想(takfiri) 使其对什叶派穆斯林和一部分逊尼派穆斯林产生仇恨,因此受到“伊斯兰国”波及最大的是其所占领土上的逊尼派穆斯林。此外,“伊斯兰国”具有三重属性,即极端组织、教派武装和政治组织,分析伊斯兰国需要将三个属性结合起来看。
       讲座结束前,吴冰冰副教授建议关心中东局势的人士多阅读与中东和伊斯兰教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尝试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中东,不偏听偏信、不主观臆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中国外交的期许,中国是中东地区国际博弈的后来者,需要在这片土地上多学、多练而不是试图与其脱钩。中国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也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

\

                                                                    讲座现场
       讲座后,同学们和教授就土耳其在中东局势中扮演的角色、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