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三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


     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西北民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十二所高校阿拉伯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老师共七十余人,相聚燕园,参加此次论坛。

\
参会师生合影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阿拉伯语系教授谢秩荣,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薛庆国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丁隆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院长肖凌老师、北京伊斯兰经学院副院长铁国玺老师,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廉超群博士等高校教师出席论坛并对研究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
参会老师与同学在会议厅

继前两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之后,本届论坛的举办获得了全国阿拉伯语界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论坛共收到论文五十余篇,研究范围涉及“阿拉伯语言”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东研究”等四个方向,汇编为400余页,共50多位全国各高校研究生的《第三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
论坛论文集

论坛开幕式由廉超群博士主持。首先,付志明教授致开幕词,他提出目前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势态良好,希望论坛的举办能够推动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
廉超群博士主持

      此外,付志明教授还介绍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专业发展的趋势,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展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多语种使用能力,更好地介绍和研究阿拉伯世界。

\

付志明教授致辞

林丰民教授就本次论坛论文中常见的学术论文规范问题进行发言,他向在场同学介绍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特点和具体格式要求,希望同学们在提升论文质量的同时,写出形式更加规范的学术论文。

\
林丰民教授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讨论部分。讨论分五个时段进行,共有22位同学就提交的论文作了主题演讲。
      第一时段以语言研究为主题,李朝辉、曹语庭、陈歌和于迪阳等四位研究生同学和青年教师分别就“语言象似性理论视角下的阿拉伯语词汇教学研究” “汉语七大方言辅音在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中正、负迁移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国防白皮书》汉阿翻译显化现象研究”和“可别度视角下阿拉伯语名词短语语序的描写和解释”等题作了报告。谢秩荣教授对本时段的发言做出点评,他建议同学们在做报告时控制时间,将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他提出语言象似性理论属于前沿视角,认为应当更好地理解象似性和理据性之间的关系;他肯定了曹语庭老师扎实的研究,认为她的研究对阿拉伯语语音的学习和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谢秩荣教授还提出研究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应当注意可别度的差异与语用差异是否同步。

\
谢秩荣教授点评

第二时段的主题是文学研究,刘怡君、张文艳、隋腾飞、林哲和李丹娜等五位研究生同学分别以“阿多尼斯诗中‘风’‘雪’意象的分析——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为例”、“对比研究《主即是爱》和《穆斯林的葬礼》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宗教影响下的价值取向”“阿拉伯小说《汽车俱乐部》的叙述视角分析”“试论米哈伊尔·努埃曼对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接受”和“论《乡村检察官手记》的法律精神”为题展开探讨。本时段由薛庆国教授进行点评,他提出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是一个很好的诗歌研究角度;他指出道家思想与苏菲主义具有相似性,因而研究阿拉伯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很有意义。薛庆国教授肯定了张文艳同学和李丹娜同学论文的选题角度,希望两位同学可以集中主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
薛庆国教授点评

第三时段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题,蔡青青、苏乐、李世峻和土耳其留学生艾文迪等四位研究生分别讨论了“从社会文化职能视角解读智慧宫与稷下学宫的异同”“毛杜迪的‘吉哈德’思想研究”“穆罕默德?阿比德?贾比里与阿拉伯伊斯兰‘遗产批评’”和“中世纪伊斯兰教大学马德拉萨的历史探源”等问题。肖凌教授对本阶段的发言做出点评,她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所选题目的意义。她提出在中阿文化比较中,借他者之镜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但应当充分说明比较的可比性。她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更多从原文本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对原文作出自己的解读,会比参考二手文献更有意义。她还指出,阿拉伯研究一要国别化,二要具体化,一些具体的领域亟待深入的研究。

\
肖凌老师(右一)点评

第四时段,王洁玉、满园、王丹和张馨元等四位研究生同学分别以“浅析阿拉伯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阿拉伯书法之迪瓦尼体研究”“大国在ISIS问题上的博弈研究”和“论叙利亚难民问题的成因”为题进行发言。铁国玺副院长对本阶段的发言进行点评。他赞许了同学们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捕捉热点的能力与勇气,还建议同学们要学会欣赏阿拉伯艺术,进而提升自我。他强调,学术研究应当严谨,不能人云亦云。同学们应当运用阿拉伯语掌握第一手资料,有自己独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
铁国玺副院长(右一)点评

第五时段的主题集中于中东研究,江琪、马涛、张婧姝、何英杰和邓哲远等五位研究生同学和青年教师分别以“论俄罗斯空袭‘伊斯兰国’背后大国的博弈”“海湾六国智库在中阿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可能性初探” “‘突尼斯全国对话联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分析”“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和“从加夫萨到西迪布济德——浅析两场运动中的突尼斯总工会”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丁隆教授担任该时段的点评老师,他肯定了江琪同学大国博弈的选题角度,他提出无论是对智库问题还是突尼斯对话联盟的研究,都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丁隆教授还称赞何英杰同学的论文介绍全面、梳理到位,希望他能够聚焦某一问题细化研究;他认为邓哲远同学视角独特,并能对已有论文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值得肯定。

\
丁隆教授发言

在闭幕式上,丁隆教授就中东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做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中东研究主要包括评论、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并提出中东研究不等于热点研究,要寻找热点背后的学术问题。此外,他还介绍了各语种文献的阅读和使用方法,并推荐了部分阅读书目,在场同学均获益匪浅。
  最后,付志明教授致闭幕词,他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成果,希望论坛来年可以继续举办,为全国阿语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王诗敏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