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德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宗克利博士来访并作讲座

2014923日,应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邀请,德国驻华大使馆对外事务政治处一等秘书格奥尔格·舒尔策·宗克利博士(Dr. Georg Schulze Zumkley)来访北京大学并就德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向北大学生作了精彩的讲座。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教授出席。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阿拉伯语系副主任吴冰冰教授主持该讲座。 宗克利博士援引德国前总统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在第五十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发言,并指出,德国应该在冲突预防(conflict prevention)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接着,他列举德国历史上六个重要年份节点,阐述了德国外交价值观形成的脉络。 第一个年份是三十年战争结束的1648年。战后,当时日耳曼邦国的人口约减少50%。经过这次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人民认识到,绝不能将冲突和战争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宗克利博士特别提到,战争中很多人逃往美国,并在那里定居,这也是德国与美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密的历史渊源。第二个年份是1948年,时值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第三个年份是半个世纪后,一战开始的1914年。它们从正反两面提出了以商谈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第四个年份为二战结束的1945年,历史之鉴警告德国,同时也告诫世人:要保护个人免受独裁者的侵害,要杜绝下一个被独裁者掌控的国家的出现。第五个年份为1989年,这一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重获统一。这个事实启示德国人,个人的力量、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努力,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六个年份是1999年,从这一年开始,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沼。德国从中认识到维护个人利益以及欧洲各国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宗克利博士认为,《里斯本条约》的签署是欧洲吸取历史教训所获得的良好成果之一。 历史为德国外交政策所指明的方向,能够体现在德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中,宗克利博士指出,这最明显地反映于德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上。他引述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08318日在以色列国会的发言并指出,自德以两国1965年建交以来,德国每届政府和历任总理都自觉担负起维护以色列安全的特殊历史责任,这一责任是德国存在的理由之一,以色列的安全永远不容讨价还价。鉴于此,德国始终积极寻求伊朗核问题的外交解决途径。 另一方面,宗克利博士谈到当前最受关注的ISIS问题,他援引德国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梅(Frank-Walter Steinmeier)于今年91日在《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向伊拉克提供武器》的特稿指出,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大规模屠杀威胁的存在,只要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与秩序遭受危害,只要那里若没有军事支持就无法达成政治解决,我们就必须认真权衡,是介入其中的风险更大,还是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的风险更大。这是德国参与1999年科索沃与2001年阿富汗国际军事干预的原因,也是反对2003年对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宗克利博士强调,德国与ISIS恐怖主义者的对抗,不会只停留在向伊拉克政府提供武器上。ISIS只有在人道和军事的双重干预下,才可能被打倒。国际社会必须发展出一套全面性政治战略,以系统应对这一恐怖组织。借此,宗克利博士也再次强调了构建新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提问环节,来自各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与宗克利博士就德国外交政策叙利亚、伊拉克危机ISIS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颇具深度的探讨。 吴冰冰教授向宗克利博士的精彩发言和坦诚交流表示感谢,并欢迎宗克利博士再次来访北大,与北大师生进行更为深入和丰富的讨论与交流,为阿拉伯问题的研究者和关注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文/潘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