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阅读,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李海鹏

编者按

 

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李海鹏老师荣获人文社科类优秀奖。

对于本次比赛李海鹏老师有何感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怎样的经验?对于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改革,又有怎样的想法?这次我们有幸请到李海鹏老师分享他的感悟与思考。

 

 

 

获奖教师简介

 

 

 

 李海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大叙利亚地区近现代历史与政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中东多元社会中的政治与族群认同》、译著《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合译)等。讲授课程有:本科生课程《阿拉伯语阅读(一)(二)》《中东史》,研究生课程《阿拉伯近现代史》等。

 

01

关于此次比赛

 

 

祝贺老师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当中获奖!对于此次获奖您有什么感想呢?

 

李海鹏老师:

谢谢!这次比赛从前期的准备、院里的试讲到最后参加比赛,我都得到了许多不同专业、不同方向老师的点评和指教,收获非常大,特别是在对于教学细节、课堂节奏的把握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之后我也会努力把从这次比赛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您选取的讲授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备课的呢?

 

李海鹏老师:

我在比赛中讲授的内容是《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中国行纪”这一段,这也是我在阿拉伯语阅读(二)这门课程中的讲授内容。这堂课主要包括问题引入、选段分析、延伸讨论三个部分。

在课堂的开始,我以“who、why、how”的思路提出了三个问题,即伊本·白图泰是谁、为何来到中国、如何来到中国,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相关背景信息。这一环节一方面是通过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内容提供了知识背景。

其次是三个选段的分析。我首先带领同学们精读文本,解释生词、分析疑难句和语法,让同学们扎扎实实地掌握本课要求的语言知识。其次,我带领同学们探讨文本背后的中阿文化碰撞,分析伊本·白图泰如何看待当时元末中国的社会生活、治理制度,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最后是延伸讨论,我带着同学们进一步讨论“伊本·白图泰到底是否到过中国”这一问题,并为同学们提供进眼神阅读的材料,引导大家进一步研究思考。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一堂课,一方面让同学们夯实、提升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丰富同学们关于中阿文化交流的知识,激发大家的研究兴趣。

02

关于教学工作

 

 

您认为要想授好课,有哪些因素是比较关键的呢?

 

李海鹏老师:

首先,要对讲授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较有深度的掌握,要对其了然于胸,这是第一位的,是授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从学生、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也是我从参加这次比赛中体悟到的一点。最后,我认为针对北大的学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融入研究的因素,教研结合,增加课堂讨论等更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

 

 

在教学生涯中,您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呢?

 

李海鹏老师:

我认为主要的困难是如何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对教学节奏的把控,让课堂有起有伏、张弛有度,从而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高效地理解、吸收信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花很多的功夫,对于怎样调节课堂氛围、怎样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要进行思考设计。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多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03

关于学生发展

 

 

在您的课堂上,同学们总能学到很多中东历史文化知识。在您看来,如何能为阿拉伯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打下较好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呢?

 

李海鹏老师:

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们在早期就通过阅读,对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于中东各国的国情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很多,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一两本书了。但实际上,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读书对于同学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读书这个工作必须被重视,我们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扎扎实实地阅读一些基础性的书籍。

其次,如果要让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那么就还需要有个人的体验、有情感的投入。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跟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尽早地走出去,到阿拉伯国家多走一走,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印证或反思自己所学的东西,将它们内化于自身。

04

关于科研与课改

 

 

在您看来,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李海鹏老师: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达到教研结合,通过教学来推动科研,通过科研来优化教学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会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关于中东历史、文化与现当代国情的知识,同时在文化类课程中更多地融入研究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思维的训练,尽可能地把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到一起。

 

 

 您对于未来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改革有怎样的思考呢?

 

李海鹏老师:

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对许多学科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外语学科也不例外,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将来可能都会被机器取代。那么对于外语学生来说,哪些东西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呢?在我看来,机器难以取代的是那种具备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能力、具备海外交流实践能力、具有真正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正是我们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改革可以把握的一个方向,即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海外交流实践,帮助学生通过个人化的体验开阔视野、培养对对象国的同理心;鼓励本科生科研,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包容、平和、理性的分析视角。

图片

采访:李如斐、刘启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