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十届全国阿拉伯语研究生论坛成功举行

       2023年1月7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和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19所高校的研究生同学与阿拉伯语专家们一起相聚云端,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廉超群长聘副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和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林丰民教授致辞。

       罗林教授回顾中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1946年在北京大学发轫至今的发展历程。过去的十年见证了全国阿语专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如今博士培养单位超过10家,硕士培养单位近20家,这其中由北大阿语系发起的“全国阿语专业研究生论坛”作为推动阿语发展的引擎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罗林教授强调阿语专业应该响应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部署,把握政治方向,在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大势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罗林致辞


       陈明教授介绍论坛设置的板块和主旨。本论坛设置语言学、文学、阿拉伯历史文化和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板块,以文会友,相互切磋,并邀请各校上述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对参会论文进行点评和评选,为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水平阿语人才。他强调沙特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作为中阿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外交行动,标志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将在巩固和加强历史传统友谊与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这也意味着,国家对高水平、研究型阿语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各位阿拉伯语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前景宏阔,大有所为。


陈明致辞


        付志明教授表达了北大阿语系与同学们进行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期待。他提到中阿文明交流历史悠久,中阿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模式的典范。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这一交流的更大作用,推动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国家发展是每一位阿语专业学习者应当担起的责任。他感谢各高校,面对疫情也通过讲座,竞赛,努力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北京大学除此研究生论坛,还举办了阿拉伯语征文大赛和书法大赛,得到热烈反响。最后,他真诚地感谢了各位陪伴和支持研究生论坛的专家、教授。


付志明致辞


       林丰民教授表示尽管面对外部环境的种种困难,但是在北大和各高校老师的努力下,这次论坛还是顺利在线上举行。他在会议召开前还特别询问了同学在这三年中的感受,表示非常理解各位同学在疫情期间的迷茫、孤单和焦虑,不过还是要对未来有信心。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以马哈福兹的《平民史诗》和薄伽丘的《十日谈》为例,表示如果对有关灾难、瘟疫的书写给予一定的关注,可以从文学经典中获得心灵的力量。林丰民教授认为就如同雪莱在诗中的设问,隆冬已至,春天定在不远处向我们投来和煦的阳光。他亲切地呼唤:“就让我们今天以‘第十届全国阿拉伯语研究生论坛’为契机,走出疫情的困扰,走向中东研究,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林丰民致辞


与会师生合影(部分)


       本次研究生论坛共收到投稿86篇,涵盖语言学、文学、历史文化与中东现当代问题研究等领域,分五个分会场进行了统共10个时段的研讨。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等19所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近100人参与了讨论。北京大学的付志明教授、林丰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薛庆国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邹兰芳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肖凌教授,北京大学廉超群长聘副教授、李海鹏,高山助理教授、博雅博士后李睿恒、孔雀、任宏智应邀出席论坛,对与会同学的论文与展示进行了评议,并共同评选出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优秀论文。

 

       第一分会场时段一:语言学(一)

 

       这一时段由廉超群长聘副教授进行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毛浚语《形态句法视角下阿汉时空性特质对比》,比较说明了阿语、汉语关于时空性的形态、句法差异,总结了汉语的离散型特点与阿语的规整性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乔倩倩《阿汉致使动词与致使结构对比初探》,比较了阿语、汉语关于致使结构的差异,认为具备从认知角度揭示语言差异的可能。上海外国语大学林小雪《阿拉伯语“黑”“白”的不对称研究》,对“黑”与“白”这一组反义词在词汇意义层面和修辞意义层面进行了描述分析,探究了其中的文化附加义与不对称现象。西安外国语大学何鑫源《认知视角下的汉阿语义转移对比研究——以“眼睛”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比较了阿语、汉语关于“眼睛”的2条语义迁移路径,并进一步比较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差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陈子华《隐喻视角下的阿语植物类谚语》,以隐喻理论对阿语植物类谚语进行了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北京语言大学郭育妍《汉阿谚语中动物意象异同背后的文化差异》,比较了汉语、阿语谚语中有关动物意向的相似与不同,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上海外国语大学赵玥《〈我心安定〉中阿拉伯语对话招募序列的角色建构》,运用了成员分类分析等方法,对节目《我心安定》中角色构建方式与招募对应的效果进行了话语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郭焕耀《中阿寒暄语的差异性及其文化折射──以“激流三部曲”和“开罗三部曲”为例》通过中阿两部小说,对两种语言中的寒暄语进行比较,分析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

       评议阶段,廉超群老师首先总结了各位同学的共同特点,肯定了大家对阿语具体语言现象的关注,而非从理论出发验证阿语世界的经验,也鼓励各位同学进一步做到语言学理论与分析现象的有机结合。在对比方法上,廉老师认为适度的对比有助于汉语母语者挖掘其他语言母语者难以察觉的阿语特征,但也要警惕对语言和文化间关系的简化,不可通过语言直接上升到文化本质。随后,廉老师对每位发言同学的报告内容逐一进行了点评,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


廉超群评议


       第一分会场时段二:语言学(二)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付志明教授、高山助理教授评议。本时段发言涵盖翻译研究、话语分析、教学研究、语言安全研究等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向俊霖、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王亚迪、北京语言大学的王婷分别以“指称连接视域下的阿语政治文体语篇衔接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汉阿两版为例”“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词汇阿译研究——以‘中国梦’为例”“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治文献中译阿翻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译本为例”为题进行发言,分别从语篇衔接、特色政治词汇、翻译理论等角度切入,研究我国政治文献阿译策略,评估受众接受效果。北京大学的崔舒洋和闫泽宁分别以“人称指示语视域下的埃及国家形象建构话语外译研究——以塞西总统第70届联大演讲英译本为例”“话语作为实践推动社会变迁的过程——对《阿加迪尔宪章》历史意义的话语分析”为题进行发言,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各自考察埃及和摩洛哥两国的典型文本,研究文本生成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大连外国语大学的马萃晗以“阿拉伯语教学中的语用负迁移研究”为题,关注阿拉伯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语用负迁移现象,结合汉阿语言差异提出可能对策。扬州大学的季怡萍以“语言安全视角下阿拉伯语危机现象分析”运用语言安全理论,综合考察阿拉伯语世界面临的语言危机及各国对策。

       高山老师首先对该时段发言进行互动式评议。他指出该时段发言人选题多样、角度新颖、立意明确,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进而针对各发言人的研究逐一指出优点与有待改进之处,并整体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提高研究严谨性,保证言之有据,例如选取语料需明确时间范围,选取参考文献应关注时效性,定性分析可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有关工具辅以定量研究,话语分析、语言安全研究可将国家形象建构、语言政策等领域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尽可能降低研究结论的主观性;二是增强问题意识,采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回应问题”的研究范式,明确研究问题,聚焦研究对象,避免泛泛而谈。

 


高山评议


       付志明老师随后进行补充评议。他首先肯定了该时段发言人在选题上的创新,对各发言人关注中国政治话语外译、话语实践、阿语教学、语言安全等广泛议题表示鼓励,之后结合各发言人的研究,就细化研究对象、明确核心概念、摆明研究目的等研究细节逐一提出建议与改进方向。他强调,无论是开展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外译研究,还是从事话语分析、阿语教学、语言安全等议题研究,都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跳出既有框架,落实到对具体对象国受众进行考察,倾听当地人的声音,如此对照评估的相关话语在目标受众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接受度将更具说服力,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将更具建设性。


付志明评议


       第二分会场时段一:文学(一)

 

       第一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评议。北京语言大学的马浩维发言题目为《阿拉伯世界文学思潮的变化及其背后的主导因素——以阿多尼斯的〈稳定与变化〉为例》,探讨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对阿拉伯文学思潮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的罗雯发言题目《乌姆鲁勒•盖斯〈悬诗〉的内在逻辑分析》从主题、意象、情感三个角度切入,分析乌姆鲁勒·盖斯《悬诗》中的内在逻辑。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李丹发言题目《阿拔斯时期波斯地区文学中的苏菲诗特点研究》通过对不同诗歌文本的解读,结合苏菲思想历史变革探究苏菲诗歌呈现的三大特点。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孙梦渊发言题目《阿拔斯时期苦行诗诞生的条件及原因探究》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宗教层面以及个人因素探究苦行诗的产生的多重原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紫葳发言题目为《阿拉伯近代长诗受其古代文学的给养—以阿拉伯叙事诗〈火狱中的革命〉中的〈古兰经〉天堂、火狱意境为例分析》,论文将《古兰经》中的意象嵌入小说文本分析之中,思考文学中的现实表达。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徐志南发言题目《费伦三维度人物观的修正与补充——以〈泽赫拉的故事〉为例》在三维度人物观再定义视角下,聚焦于小说结尾人物的分析。宁夏大学的杨慧发言题目为《在流散中构筑“第三空间”——论〈第 99 层〉中主人公马吉德的文化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自卑问题及“无家状态”,分析小说中构筑的“第三空间”。北京语言大学的欧阳碧玙发言题目为《〈爱在流放地〉和〈第 99 层〉中的文化创伤书写的对比研究》,通过文化创伤与“大屠杀”书写对比分析两部小说在多元叙事视角下的文化创伤书写。


薛庆国评议


       薛庆国老师对该时段发言进行评议,他首先肯定发言同学们选题丰富多彩,既有具体的文本解读,也有文学结合文化、经济的跨学科研究和对比研究,并肯定了用西方最新理论来指导研究。随后薛老师就每位同学论文逐一做了细致讲评。他指出阿多尼斯作品涉及到阿拉伯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思想、历史、诗歌、神秘主义等等,在研究时有一定难度。薛老师肯定了同学敢于质疑权威的学术勇气,但摘要应该注意逻辑性。薛老师强调我们应该找寻阿拉伯语学子的优势,建立起阿拉伯与波斯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研究波斯文学的“合法性”。最后薛老师总结本时段时指出同学们最突出的问题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并且厘清相关概念;第二是要结合阿拉伯语的优势,减少使用第二、三手的资料;第三是引用西方理论时注意理论的适用性,应该以西方理论作为参考,思考对阿拉伯文本是否适用;最后注意论文结构应该平衡并且重点突出。

 

       第二分会场时段二:文学(二)

 

       第二时段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评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施茗发言题目为《从日本明治维新到埃及爱国主义——穆斯塔法·卡米勒〈旭日东升〉评析》,详细解析了小说文本中的日本形象,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到埃及爱国主义的迁移。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王辰新发言题目为《矛盾的块茎——对〈宫间街〉中艾哈迈德先生人格的再解读》,从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剖析艾哈迈德块茎式人格的内在矛盾,揭示其对立统一的人性本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严子衿发言题目为《面具的正反两面——试以荣格理论解读马哈福兹〈始与末〉中奈菲萨之死》,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证人格面具的撕裂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祖文轩发言题目为《〈梅达格胡同〉现实主义风格分析》,结合真实客观性和典型性分析小说文本的行文风格和创作技巧。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倩发言题目为《优素福·伊德里斯〈罪孽〉中的矛盾分析》,通过小说中的阶级矛盾、性别矛盾和人性矛盾来深化对埃及现实矛盾的探索和思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郑杰发言题目为《典型理论视域下〈主即是爱〉人物形象分析》,以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分析为经典文本提供新解读。对外经贸大学的韩旭发言题目为《后殖民主义视阈下〈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中东西方二元关系研究》,从东西方的冲突与对立、对话与交流以及作者的后殖民主义立场内嵌三方面进行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柏雪玲发言题目为《后殖民视角下解读〈日落绿洲〉中的身份认同》,以流放中的身份危机、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冲突、迷失中的身份构建三大主题进行文本解读。

       邹兰芳老师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首先,邹老师在总体上肯定了同学们在文本阅读与多元解读。本专题第一个特征是多位同学都聚焦于埃及文学,而埃及近现当代社会的历史转型是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人物复杂的性格、爱情悲剧等主题也揭示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文学为我们了解阿拉伯社会提供了一个棱镜。另一特征是本时段发言聚焦在阿拉伯著名作家上并通过不同理论视角对经典作品再解读和再分析,邹老师都予以肯定。但同时邹老师指出总体问题是解读视角不够新颖,比如现实主义视角较为滞后,后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更能反映现实,所以同学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来解读文本。随后邹老师对每位同学发言逐一评述。邹老师最后总结指出同学们应该建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注意使用学术化话语写作,把依据论据化从而为论点服务,而论点应该是有逻辑的文本分析。同时我们应该投身于对阿拉伯原文的解读,不应依赖于译文等二手材料。

 

       第三分会场时段一:文学(三)

 

       该时段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孔雀和任宏智进行评议。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何依珂发表了题为《埃及作家纳瓦勒·赛阿达维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以〈女人与性〉为例》的报告,从文化、社会等角度谈论了女性主义意识,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价值的关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江丹妮发表了题为《〈月亮的女人〉中主要女性形象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文本中众多身份迥异、性格丰满的女性形象,从传统与自由的视角展开对比,反映出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阿曼女性追求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轨迹。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李博雅发表了题为《〈竹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及解读》的报告,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文本中不同女性角色的特征,结合现实中科威特政治、教育、劳动等领域内女性权利的变化对女性的社会生存情况进行了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珂妮发表了题为《论〈狼的味道〉中的“男性气质”问题》的报告,介绍了“男性气质”与这一气质在文本中的不同体现,用隐喻展现出塑造健康人格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

       随后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孔雀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以上四位同学的论文质量较高,符合学术规范,论文观点独到。同时她也建议同学们可以优化论文表述,谨慎作出判断;增加个人论述,突出“论”之价值;避免单一视角,多方全面论述;斟酌行文逻辑,理论结合文本,努力做到文中见不到理论而处处是理论。


孔雀评议


       北京语言大学的马静发表了题为《小说〈蓝象〉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的报告,说明了文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论述了文本的创新性和作者对埃及社会的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安琪发表了题为《格非与卜希娜·伊萨反乌托邦小说中的自杀书写》的报告,结合读者反应批评、“两种视野”等理论审视文本内容与带给读者的影响,展现出文本以自杀书写反观生存价值的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林汎沸发表了题为《〈天使,你是谁?〉的身份认同探析》的报告,阐述了以“名字”为线索思考利比亚国民身份认同建构的主题。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张梦颖发表了题为《〈落日的呼唤〉中的空间叙事研究》的报告,以空间叙事理论说明了文本中的不同叙事手法,阐述了空间叙事理论与文本结合的价值所在。宁夏大学的马佳婧发表了题为《论贾拉尔·巴哈斯小说〈书商笔记〉的互文性》的报告,描述了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了三种互文手法在文本中的体现。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任宏智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以上论文所涉及的文本涵盖国别范围广,所选研究文本价值突出,理论视角独特,均体现出了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突破性。同时他也指出,论文的立意需要更加全面,论述要站到宏观的角度;文章的逻辑需要层层递进,论述要避免突然的转折;理论与文本需要结合恰当,论述要避免牵强附会,支撑论述的材料要更加详实、有说服性,共性的核心问题是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紧扣问题,需要了解学术文化,避免出现格式问题与规范问题。


任宏智评议


       第三分会场时段二:历史文化与中东研究(一)

 

       第一时段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肖凌教授进行评议。中山大学的李晓慧以《亚伯拉罕宗教:一个想象的精神共同体》为题发言,探究了“亚伯拉罕宗教”概念的历史渊源、现代语义的建构以及信徒之间的现实分歧,分析了这一概念不被广大穆斯林与正统犹太教徒所接受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美宏的报告题目为《苏非派美学内涵与当代价值探析》,梳理了苏菲派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源、内涵与当代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郭淑珺以《内向用功,自我净化——庄子与伊本·阿拉比精神修炼的对比研究》为题进行分享,比较了庄子思想和伊本·阿拉比两位思想家对最高人格与精神修炼认识的异同,体现了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相通之处。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杜珺的研究题目为《从郑和下西洋看中阿经济文化交流》,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及其对中阿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探寻了这一历史壮举对今日中阿友好往来的借鉴意义。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王建海以《阿拉伯古籍中称为“中国”的西域小国研究》为题进行分享,梳理了阿拉伯古籍中“中国”的历史,探究了阿拉伯古籍中出现被称为“中国”的西域小国的原因及其对中阿文化的影响。扬州大学的吴昊发表了以《埃及智库涉华认知研究——基于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为题的报告,分享了他借助数据手段筛选有效样本并加以分析的研究经历,为我们了解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提供了参考。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梁宵以《浅析中东地区首例熊猫外交》为题发言,探究了中国选取卡塔尔作为中东地区首个熊猫外交对象国的原因,分析了中卡两国的熊猫外交对中阿关系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朱寅洁的报告题目为《后疫情时代下中阿博览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梳理了中阿博览会已有的成果,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阿博览会的发展机遇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国蓉发表了题为《浅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埃旅游合作发展》的报告,总结了中埃旅游合作面对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许梅以《后疫情时代中沙经贸交流合作之跨境电商贸易》为题发言,探讨了疫情背景下中沙数字贸易的合作现状、机遇、意义与前景。

       在评议中,肖凌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强调同学们要注重学术写作的规范性,做到形式统一、逻辑贯通、立场中正、首尾呼应,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继承前人成果中实现创新;注重发挥外语优势,在研究中多以第一手文献为参考。随后,肖老师逐一为同学们提出了详细的优化意见,包括调整论文结构、修改文中小标题、规范写作语言、缩小研究范围等等,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肖凌评议


       第四分会场时段一:历史文化与中东研究(二)

 

       该时段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李睿恒评议。本时段前七位同学的发言聚焦于阿联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谢真翔、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的申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丰轩、浙江工商大学的徐笑、北京大学的张若枫、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欧阳蕊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俊一先后以《探析阿联酋的反极端主义实践》《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软实力战略研究初探》《反思国际化:后全球化时代阿联酋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研究》《阿联酋知识产权保护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研究》《阿联酋对外援助:机制、特点与动因》《后疫情时代阿联酋经济多元化转型探析》《后疫情时代阿联酋经济快速复苏的原因探析》为题发言。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慧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徐鸿鑫则聚焦也门问题,分别就《第二次也门内战中的部落因素探析》和《也门宰德派对霍梅尼主义的接受及其政治实践》为题进行了分享。

       随后,李睿恒老师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点评,他认为该时段的发言视角多元互补,从去极端化、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对外援助、经济多元化、软实力战略、部落因素、伊斯兰主义等角度对阿联酋和也门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李老师提出,在国家建构的整体框架下,在把握普遍性、宏观性的因素之外,需要对所研究国别的自身国情、资源禀赋等特殊性因素给予更多关照。同时,李老师也从论文写作规范和本学科研究材料的运用出发,就论文结构的完整性、论文题眼的提炼、相关学术概念的界定、观点的归纳总结以及对英文、阿拉伯文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第四分会场时段二:历史文化与中东研究(三)

 

       该时段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李睿恒评议。本时段前五位同学的发言聚焦于沙特,北京大学的刘庆龙、北京语言大学的薛凯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晴、北京语言大学的王琬慆先后以《危机中前行:沙特阿拉伯金融1956—1960》《沙特阿拉伯经济数字化转型研究》《不对称相互依赖和本体性安全视角下的沙美关系》《沙特对卡塔尔政策的研究(2017—2021)》为题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马昕旖围绕卡塔尔,以《卡塔尔公共外交的理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分享。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王雪岩关注科威特,以《科威特“2035愿景”中的经济转型》为题发言。北京语言大学的王乃黎则就巴林珍珠业分享《巴林珍珠产业的兴盛、衰落与转型》。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唐金宝聚焦海合会国家粮食安全,以《后疫情时代海合会国家粮食安全研究》为题发言。

       随后,李睿恒老师对该时段的发言进行点评,他认为该时段的发言内容综合,从金融、经济数字化转型、沙美关系、沙特与卡塔尔关系、公共外交、珍珠业发展、粮食安全等角度对海湾地区进行了细致地讨论。李老师指出,除了海湾地区国家对外依赖、经济等长期存在的因素之外,还需要把握长期存在因素中的动因,分析国家外部的有限变动、言辞变化对国家产生的影响。同时,李老师认为在利用理论阐述观点的同时,需要对地区现实有进一步的认识,思考在普适化、宏观的框架下如何对地区问题进行讨论。此外,李老师建议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发学习阿拉伯语的优势,更多地阅读当地一手材料和当地智库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实地调研。


李睿恒评议


       第五分会场时段一:历史文化与中东研究(四)

 

       该时段由北京大学李海鹏助理教授进行评议。本时段共10位同学进行发言。黑龙江大学的刘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雨来、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的王昕朴、北京语言大学的林文昊、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谈琰、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晓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昊、扬州大学的王以宁、北京语言大学的张丽、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其乐木格分别以《埃及“地区大国”身份的建构》《延续与变化:塞西政府对纳赛尔主义的实践》《现当代埃及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兴起与演变(1928—2011)》《埃及 2050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埃及高等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征、现实挑战与合作前景》《“2030 愿景”后埃及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疫情下的埃及与以色列社会心理差异及对策》《苏丹全国大会党的兴衰成败与现实影响》《论俄罗斯在苏丹建立军事基地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阿尔及利亚新能源发展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李海鹏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点评。他认为同学们的选题丰富、角度新颖,有很多观点值得深入探讨。但他也指出同学们还需要注意论文写作的一些要点。首先是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必须让读者马上意识到论文探讨的主题与核心。其次就是选题,论文的书写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的选题,从学理层面和应用层面提出新的观点才是论文选题的重点。第三点就是要注意我们的学科属性,论文需要体现个人对学科独特的贡献,我们应当从研究的对象国、研究的议题题目相关的一手材料等角度去入手,提供尽可能独特的研究素材。

 

       第五分会场时段二:历史文化与中东研究(五)

 

       该时端由北京大学李海鹏助理教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的丁恒瑞、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李佳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贾宇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贾悦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嘉琛、北京语言大学的卢佳琛、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浩东、北京语言大学的贾金淼、北京语言大学的杨竞凯分别以《回溯巴勒斯坦问题:二战前锡安主义运动及其非正当性活动评述》《当代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困境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前景理论下阿萨德政府与阿拉维派“弹簧型互动关系”的演变及原因》《约旦阿卜杜拉二世执政以来的人口治理逻辑研究》《内外交困”中的突破:黎巴嫩解决与以色列的海上边界问题》《试析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对战后重建的影响》《新冠疫情背景下“伊斯兰国”的活动探析》《西非的黎巴嫩移民:历史追溯及与迁入国、母国的互动关系》《政治神学视域下法国穆斯林族群问题的溯源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李海鹏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演讲进行点评。他总结并重申选题的关键点分别是:第一个是作为一个选题的基础需要有比较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足够宽阔的视野。第二个是小题大做。大题目的可操作性比较低,所以小题大做即具备了视野也更容易做出创新。第三个是知识储备,意识到自己知识架构的优势。


李海鹏评议


       闭幕式由廉超群长聘副教授主持。廉老师在总结发言中鼓励阿拉伯语专业的研究生同学和青年学者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学术训练优势,关注事实,挖掘和使用一手材料,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范式,研究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历史文化和现当代中东研究领域的硬核问题。他指出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连续举办10年来,见证了一批批青年学者的进步和成长,并希望同学们每一次参会都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上更进一步。

       经过与会专家的集体评选,本届论坛共评选出27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5篇。

 

第十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论坛获奖论文

(按作者姓氏笔划排序,不分先后)

 

一等奖(4篇)

王珂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  论小说《狼的味道》中的“男性气质”问题

刘美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苏非派美学内涵与当代价值探析

闫泽宁  北京大学   话语作为实践推动社会变迁的过程——对《阿加迪尔宪章》历史意义的话语分析

张若枫  北京大学   阿联酋对外援助:机制、特点与动因

二等奖(8篇)

马   静   北京语言大学    《蓝象》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马昕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卡塔尔公共外交的理念与实践

马佳婧  宁夏大学   论贾拉尔·巴哈斯小说《书商笔记》的互文性

季怡萍  扬州大学   语言安全视角下阿拉伯语危机现象分析

赵   玥  上海外国语大学  《我心安定》中阿拉伯语对话招募序列的角色建构

贾金淼  北京语言大学   西非的黎巴嫩移民:历史追溯及与迁入国、母国的互动关系

郭淑珺  北京外国大学   内向用功,自我净化——庄子与伊本·阿拉比精神修炼的对比研究

崔舒洋  北京大学   人称指示语视域下的埃及国家形象建构话语外译研究

三等奖(15篇)

丁恒瑞  北京大学   回溯巴勒斯坦问题:二战前锡安主义运动及其非正当性活动评述

王安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格非和卜希娜伊萨反乌托邦小说中的自杀书写

王建海  四川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古籍中称为“中国”的西域小国研究

王浩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冠疫情背景下“伊斯兰国”的活动探析

王雪岩  西安外国语大学   科威特“2035愿景”中的经济转型

毛浚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形态句法视角下阿汉时空性特质对比

乔倩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汉致使动词与致使结构对比初探

孙丰轩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反思国际化:后全球化时代阿联酋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研究

李博雅  天津外国语大学   《竹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及解读

吴   昊  扬州大学   埃及智库涉华认知研究——基于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

陈子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隐喻视角下的阿语植物类谚语

林文昊  北京语言大学   埃及2050气候变化战略研究

林汎沸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天使,你是谁》的身份认同探析

贾悦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约旦阿卜杜拉二世执政以来的人口治理逻辑研究

韩   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中东西方二元关系问题研究

 

 

文/图

黄嘉程、马琰琪、张若枫、朱晓姝、丁恒瑞、崔舒洋、闫泽宁、侯奕廷、黄碧钰、赖丹鸿、王乃懋

付志明、廉超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