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纳吉布·马哈福兹诞辰110周年纪念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文学巨匠,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凝聚了对自由的追求、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切以及对生存价值的探索。在马哈福兹诞辰110周年之际,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埃及文化参赞乌梅玛·齐丹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等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相聚一堂,线上线下融合,共同参与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语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埃及驻华使馆文化处联合主办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1年会暨纳吉布·马哈福兹诞辰110周年纪念专题研讨会”,在交流和研讨中共建文学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研讨会在外国语学院新楼和线上同时进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埃及驻华大使巴德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林丰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等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李淑静书记首先致辞,她代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埃及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埃及文化参赞乌梅玛·齐丹女士以及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赞扬了马哈福兹为世界文坛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列举了近年来北京大学特别是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同埃及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埃战略合作论坛和中阿文明对话会,埃及艺术团在北大的演出以及为埃及学生举办的中国文化夏令营等各种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期待未来与埃及驻华使馆和埃及高校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随后巴德里大使在发言中表示,埃及一直以来都是阿拉伯地区思想、文化和艺术的灯塔,滋养了以马哈福兹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者和思想家。马哈福兹留下的文学遗产超越了时间与地域,搭建了沟通中西的桥梁,给世界各地的读者以启示。而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也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宝藏,大使还特别提到了杜甫和李清照等古代著名诗人,以及四大名著等文学著作中的哲思和意蕴。大使表示,此次学术盛会沿着“一带一路”连接了中埃文明,实现了思想和文学的交融,他肯定了中埃两国学者在学术研究和翻译领域的贡献,他们为深化两国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丰民在发言中不仅评述了马哈福兹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阿拉伯语学者在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充分认识到马哈福兹文学的重要价值,将其作品翻译成中文,还指出了中国学者特别是北大学者为马哈福兹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自成立之日起多次组织马哈福兹的研讨会、座谈会、工作坊等相关活动,并期望将来翻译出版更多的马哈福兹作品。

 

      陈明在发言中指出,纳吉布·马哈福兹也是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埃及当代作家,多部作品被汉译出版,拥有一大批的中国粉丝,在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陈明表示,我们相聚研讨马哈福兹的作品,不仅有益于深化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有助于从马哈福兹的作品中深刻体味有关埃及文化的重要意义。

 

      开幕式之后,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线下的颁奖仪式,巴德里大使为林丰民、薛庆国、葛铁鹰等12位获得“埃及文学翻译与研究奖”的中国学者颁发了奖状。

 

巴德里大使为获奖者颁发奖状

 

      颁奖仪式之后,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就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阿拉伯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等主题展开研讨,共享对马哈福兹为代表的埃及文学、阿拉伯文学的研究成果。研讨会第一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宗笑飞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余玉萍教授评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从文学论理学视角探究了马哈福兹没有书写自传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解读了《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精神的反思,对科学与宗教的探讨;中国外文局王复从《梅达格胡同》和《鸽子项圈》两部小说中的胡同和“人头巷”分析阿拉伯小说现实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宁夏大学金忠杰教授从中国翻译出版的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各类作品入手,梳理了国内对马哈福兹的研究成果。对外经济贸易大葛铁鹰教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对马哈福兹作品的翻译情况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四川外国语大学黄婷婷探讨了马哈福兹作品中涉及的反极端思想,关注作者对宗教极端现象的揭露和剖析。

 

      第二时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尤梅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扎耶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薛庆国教授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笑飞解读了《千夜之夜》和《一千零一夜》的关联,揭示了马哈福兹“政治的现实”与“形而上学的思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余玉萍教授分析了马哈福兹小说中阿拉伯苏非主义传统与西方存在主义潮流融汇相通的特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哲从《繁星的低语》一书的译介为切入点,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雁以马哈福兹和奥尔罕·帕慕克作品为例,探究现代中东小说与现实主义的关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埃及籍博士后高山以数据为支撑,分析《两宫间》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从《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入手,剖析了马哈福兹对公平与正义的深切思考。

 

      第三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陆怡玮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系主任廉超群副教授评议。陆怡玮副从埃及电影《走向深渊》在中国的译介与热映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上海外国语大学史月副教授通过列举例证,分析了阿拉伯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及内涵;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林玉石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了《尼罗河上的絮语》中的意识流叙述;北京大学的朱晓姝解读了《新开罗》等小说中的叔本华哲学思想和悲观主义;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陈子熙分析了《苦瓜与警察》中的荒诞性与黑色幽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杨以《千夜之夜》为切入点,探究了马哈福兹对苏菲主义的思考和对政治的反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姬鲁冰通过分析马哈福兹的文学作品,展示了其中的文化多元性。

 

      第四时段由林哲主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评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青年教师江淑君从荣格原型理论视角对《北迁的季节》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阐述了《苏莱曼东游记》里中国物质与文化的表征;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青年教师杨佩玉通过解读阿拉伯小说《野桑树》,介绍了大叙利亚地区丝绸产业与人物命运的联系。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博士生王玲莉从韵脚的定义、分类、格式和押韵入手分析了阿拉伯格律诗中的独特韵脚;北京大学博士生张洁颖探讨了古代赞颂诗中的价值观更替,探讨诗人如何抨击旧价值体系,向新的权力中心靠拢;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研究生马航从诗人的经历、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出发,比较了李白和穆太奈比作品的异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闭幕式由林丰民主持。薛庆国和廉超群做总结发言。薛庆国强调指出,马哈福兹让每一个研究、翻译、阅读他的中国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智慧、知识的乐趣、探索的勇气;他的作品让我们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度和更宽广的视野。廉超群表示,此次会议除了学术研讨外,还囊括了马哈福兹作品展、翻译贡献奖颁奖仪式等多种文化活动,反映出中国学者对以马哈福兹为代表的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和贡献。他希望未来继续举办相关活动,将优秀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内社会,让更多人了解这座丰富的文学宝库。

(文/张洁颖,图/孔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