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疫情观察之美国】美国疫情严峻 华人奉献爱心参与抗疫

      正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访学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生张璡发来他的疫情观察。

 

      截止4月25日,美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92.6万人,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这两个数字都位居全球第一。时间倒回到2个月前,大多数美国人可能都没有想到如今的形势。

 

      2月份时,国内的新冠疫情仍然胶着,身在美国访学的我也十分牵挂。当时,我与国内的朋友通话讨论国内的疫情,他提醒我储备口罩和药品,做好疫情在美国爆发的准备。从1月21日美国爆出第一例病例到2月下旬,美国的确诊数字攀升的很慢。这应该和起初美国疾控中心(CDC)将检测标准定的过高和检测能力不足有关。从2月下旬开始,美国的病例增长速度变快,在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和加州出现了社区传播。这时,有些专家已经发出警告,提醒人们要做好生活被打乱的准备。最先出现社区传播的华州和加州部分地区采取了相应措施,有些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各种信息通过媒介传播,不同的机构和社区按照各自的判断做出反应。较早做出反应的是美国的各所大学。3月上旬到中旬是美国大学放春假的时节,大学生往往会利用这段时间外出游玩。包括我所在的乔治城大学在内,不少学校在放春假前发布通知,要求学生在春假结束后不要返回学校,有些学校要求住在宿舍的学生搬离。乔治城大学要求住校学生在3月底之前搬离,如果有困难不能离校,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留校。这段时间,美国社会的气氛仍然平静,大多数州没有发布居家指示,超市也没有出现抢购。

 

      美国抗疫氛围的转折点出现在3月13日。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全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就在他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前,我去附件的超市采购,当时货物供应充足。然而,就在这一天后,新闻中出现了各地超市门前排起长龙的照片。当地华人群里开始分享各家超市的货源情况。下一周我去同一家超市采购时,发现摆放冷冻食品和罐头食品的货架空了大半,意面和厕纸的货架则被一扫而空。

 

 

      也正是从三月中开始,我感受到疫情对自己的切身影响。宣布“紧急状态”后一周,我所租住的公寓管理方在每家每户门上张贴告示,宣布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包括停止非紧急维修服务。告示中说小区的公共设施如健身房等仍然开放,但是建议大家不要使用。然而,当天下午,健身房门口已经被贴上了告示,宣布出于谨慎而关闭。可见,管理方的措施也是根据疫情的快速发展在不断调整。由于健身房被关,我失去了平时锻炼的场所。3月24日,学校图书馆宣布闭馆,只能访问在线资源。平时最常去的地方都被关闭,这时我才真切感受到日常生活被“中止”。3月30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邻近的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正式宣布“居家令”,要求居民除非必要不要外出,可以外出的情况包括工作、外出锻炼、遛狗、采买生活用品和就医。

 

 

      随着疫情的发展,美国也出现了医疗用品短缺的问题。很多医院的口罩、防护服告急,一些一线的医生护士只能拿垃圾袋当替代品。在这期间,一些医生护士在社交网站上讲述自己在一线的亲身经历,让普通美国人一窥医院中令人揪心的真实情况。

 

      美国新冠肺炎流行最严重的地方是纽约。有一句话描述纽约:“纽约是外国人眼中最美国,美国人眼中最不美国的地方。”纽约“最不美国”的地方之一便是其人口密度。美国具有地广人稀的优势,整体人口密度较低。而纽约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这是其成为本次疫情中心的重要原因。按照2008年的统计,纽约的人口密度达到6944人每平方公里,要比第二名的旧金山高出查不多整整一倍。纽约实行“居家令”后,平时熙熙攘攘的街头变得空无一人。许多纽约人感叹这样的场景毕生未见。

 

      华人在行动

 

      有句话说,这次抗疫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此话确实不虚。当国内疫情爆发时,海外华人迅速行动起来,采购防护用品寄往国内,支援国内抗疫。根据当时参与捐赠的华人回忆,在1月下旬疫情爆发一周之内,美国的口罩货源就几乎全被抢购完了。

 

      而当疫情开始在美国肆虐的时候,在美华人也积极行动,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协助当地社区和医院,联系国内的口罩货源,向医院捐赠急需的防护用品。在这其中,也有北大校友的身影。

 

      3月初的时候,北大校友邀我加入了一个口罩团购群。这个群面向需要口罩的在美北大校友和其他华人,目的是从国内集体采购口罩。群中负责寻找货源、组织联络的都是志愿者,有些志愿者参与了此前组织向国内捐赠口罩的工作,凭借着之前积累的经验,他们再次行动起来,为海外同袍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当地抗疫做出贡献。通过严格的审核,他们确定了口罩的货源,这其中既要考察生产厂家的资质和口罩的质量,也要考虑美国进口口罩的相关标准。第一批采购的口罩主要用于群内华人个人防护,因此向美国发货的时候是以民用口罩的名义,这样即使产品没有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也不会影响通关。

 

      有过第一次经验后,他们着手采购后续批次,准备捐赠给美国医院。而这时就必须考虑到美国进口医用口罩的标准。美国医疗器械规定严格,法律细则复杂。随着疫情加重,FDA从3月2日起一直在更新应急采购新政(EUA)。中国作为口罩生产大国,产品种类型号繁多,标准不一,加上美国的标准非常细致,这些都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为了打通医疗资源流通的瓶颈,志愿者们学习各国防护用品标准,研究FDA和CDC的最新文件和政策,俨然成了医疗器械“专家”。

 

      除了这些个人行动,北大校友会组织也一直在积极行动。北京大学休斯敦校友会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美国)联合发起“与北美同心”捐赠项目,将医疗防护设备送到美国一线医护人员手中。校友会一直在采集全美各医疗机构的需求信息,采购中国生产的医疗防护设备,打通中美共同抗疫的后勤保障通道。根据参与相关工作的校友报道,截止到4月中旬,共统计到美国12个州、42个城市的89家机构,累积收到捐款11.05万美金。第一批捐赠物资已送达23家医院,价值约4.2万美金。第二批预计捐赠36家医院,价值约6.5万美金。

 

 

      此外,其他华人团体和公益组织也尽自己的力量为抗疫做出贡献。华府地区的华人中成立了华府华人支援医院民间群体(CASH, Chinese Americans Support Hospitals)、华府华人志愿者平台等组织。这些团体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协调医院分配及联系。除了捐助大医院,一些志愿者团队发起“精准捐助”,向一些急缺防护用品而又直接面对患者的个体医生和康复中心定向捐助。

 

      华人的爱心举动得到了受捐助社区和医院的高度赞赏和感谢。美国媒体也对华人团体的捐助行动进行了报道。

 

      疫情无国界,爱心亦无国界。疫情虽然在物理上将我们隔绝,但处在同一情境下的我们在心理上更接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不会被国界、种族这些界限所阻隔,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守望相助,最好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