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举办第六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暨青年学者论坛

        2018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和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暨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洛阳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等13所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约7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廉超群主持,系主任林丰民教授致辞。林丰民教授向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青年学者和老师表示欢迎,指出阿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点明国内青年教师集体的现状。他指出,阿拉伯语及相关专业在新世纪发展迅速,各个新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对青年教师需求量增大,而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各个学校师资的水平,所以召开研究生论坛意义重大,能够给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创造一个促进交流、建立联系、提高研究水平的平台。他从本次论坛的文集看到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认为本次论坛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书写更加规范,内容更有深度。他希望各高校阿语学者能积极参加各项阿拉伯语研究活动,利用北大、北外、上外、二外等高校提供的阿拉伯语专业学术平台提升研究素养,为阿拉伯语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的中东研究和阿拉伯教学越来越好。

 

 
北京大学第六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暨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

 

        论坛设置了文学、语言学、中东问题研究、文化等4个方向的分论坛。各分论坛由学生、青年教师发言,再由资深教师进行评议,师生之间进行了深度的学术探讨和交流、讨论,形成积极友好的互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谢秩荣、助理教授廉超群、助理教授李海鹏、讲师袁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以及北京伊斯兰经学院副院长铁国玺老师出席论坛,并对各分论坛不同时段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阿拉伯文学分论坛

        阿拉伯文学分论坛的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林哲进行主持,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老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林哲、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郭凌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袁明辉、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武颃等4位同学分别以《萨哈尔•哈利法对巴勒斯坦斗争的多重批判》《以大海为线索—分析纪伯伦〈先知的花园〉中神话学内涵与现实意义》《空间批评视阈下〈亚历山大无人入眠〉中的社会空间解读》《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多重解读》为题发言。余玉萍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价是:文学不是象牙塔中的风花雪月,而是应该从中发掘其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四位同学的论文主要都围绕现当代文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论文的规范性,摘要的书写、脚注的格式和内容、行文的第三人称叙述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因为正是这些地方体现了学者在面对学术问题时认真和严谨的态度。

        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馨元主持,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老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馨元、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沈夏婷、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洪砺等3位同学分别以《摩洛哥小说〈裸面包〉中的“偏离异托邦”建构》《纳吉布•马哈福兹短篇小说〈蜜月〉的象征意象探析》和《互文指涉关照下的阿语诗歌翻译质量评估初探——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译本为例》为题发言。余玉萍教授对该时段的整体评议是:在行文中,需要将所运用的理论和主题紧密结合,避免将主题或者某一理论泛化,同时要注意所运用理论的来源必须是确凿的、经得起推敲的。此外,还需注意将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成中文时,需要考虑该作品要表达的整体含义,必要时可以参考第三方的翻译。

        第三时段第一分会场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顾坚主持,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蒋婧、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顾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石玉惠、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戴亚芳等4位同学及青年教师分别以《马哈福兹〈新开罗〉对畸形社会的批判》《口头理论视阈下的〈昂泰拉传奇〉研究》《心理现实主义视角下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小偷和狗〉》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千夜之夜〉》为题发言。林丰民教授对第三时段第一分会场的整体评价是:大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识,将理论与文本进行结合,去进行深刻的解读,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强调理论,忽略了文本本来的含义,此外要注意内容提要需以论文研究内容为重点,正文部分语句应当精炼,标题的选择要细化并要有问题意识,注释需要完整信息。

        第三时段第二分会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齐轩石主持,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谢秩荣教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嘉程、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龙涛、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齐轩始与末石、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博士研究生许妍琳等4位同学分别以《物化的贞操——纳吉布•马哈福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你的双眼是我的命运〉中女性性别认同和爱情观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苏来亚短篇小说男性形象研究》和《〈一千零一夜〉与〈聊斋志异〉叙事对比研究》为题进行发言。谢秩荣教授的整体评价是:对于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商榷,此外,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需要客观;论文题目和行文内容需要紧密联系,在比较两部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作品时,需要考虑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作家写作的影响。

 

当代中东问题分论坛

        当代中东问题分论坛的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李睿恒进行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院长侯宇翔老师进行点评。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睿恒、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洪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啸、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黄超等4位同学等分别以《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问题政策的演变》《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党的崛起与下台》《乔治•泽丹的政治观探析》和《20世纪下叶埃及高等教育扩张:原因与影响》为题进行了发言。侯宇翔教授的整体评价是:对待中东研究,需要同学们有清晰的学科意识和理论意识,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应注意学术的温度,注重文章文字的流畅性与可读性。

        第二时段第一分会场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张璡进行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进行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璡、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讲师潘基宏、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扬、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薇等4位同学及青年教师分别以《论苏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党化转型》《从断交危机看卡塔尔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浅析宗教势力在伊朗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对两本中外中东研究领域核心期刊的几点思考——以〈阿拉伯世界研究〉和〈英国中东研究〉为例》为题发言。侯宇翔教授的整体评价是:每一位同学的研究主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可以进行深度的探讨,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在注重内容的时效性的同时,增加相关理论的分析。

        第二时段第二分会场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文晶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李海鹏老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文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韩弘业、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帆、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佳岚等4位同学分别以《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理念在中东的实践研究》《当代埃及青年就业问题的特点、原因与路径探析》《埃及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研究》和《当前中国跨境电商在中东发展的前景》为题进行发言。李海鹏老师的整体评价是:每一篇文章都极具现实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在注意文章可读性的同时,要注意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对核心论点的论证,在研究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且在语言表述时要注意对象国的文化特点。

        第三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亚娟主持,北京伊斯兰经学院副院长铁国玺老师进行评议。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若枫、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婷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亚娟、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胡雅妮等4位同学的发言题目分别为《摩洛哥历次宪法改革研究》《试析阿拉伯骑士的衰落对阿拉伯社会的影响》《穆萨•萨德尔的黎巴嫩国家认同思想》和《浅析突尼斯女性加入ISIS的原因》。铁国玺老师肯定了4位同学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并期待同学们做出更多的成果,此外,他建议在研究某一现象时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综合的分析,对观点的论证可以更加完善,同时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中国伊斯兰问题的正面引导作用。

 

语言学分论坛

        阿拉伯语语言学论坛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白野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廉超群老师评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白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夏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连理、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苏九兰、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宇等5位同学分别以《名词haykal(هيكل)词源浅析》《阿拉伯语词汇精细拆分初探》《浅析史学史部分专有名词的中阿对照》《阿拉伯语学习中的英-阿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影响》和《塔伊布•萨利赫小说〈向北迁徙的季节〉语言风格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廉超群老师的整体评价是:大家都在积极探讨阿拉伯语语言学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做出了很好的努力和尝试。语言学是一个博大的学科,希望大家在交流当中继续扩展思路,在依托文本和语料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第二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阳路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秩荣老师评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高莉、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阳路、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雪妍、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姚梦颖、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政等5位同学分别以《浅析大学英语教学对阿拉伯语学习的影响——以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副修英语)的学生为例》《阿拉伯语韵律初探》《汉阿数词“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阿拉伯人名汉译现状与方法研究》和《补偿机制视角下的〈红楼梦〉阿拉伯语人名翻译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谢秩荣教授的整体评价是今年的同学在选题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对理论的分析也比较到位,此外谢老师指出,对定义、概念和术语的表达一定要精确,且需要全面、系统、有条理地考察研究对象,避免绝对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谢秩荣教授点评


历史文化分论坛

        阿拉伯历史文化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金泰主持,由北京伊斯兰经学院副院长铁国玺老师进行评议。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金泰、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康雅洁等3位同学分别以《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探源析流》《浅谈埃及现代乐队文化——以亚历山大市“马赛尔•伊歌拜里”乐队为例》和《阿卜杜拉•阿拉维的阿拉伯传统“自由”观》为题进行了发言。铁国玺老师的整体评价是各位同学的选题新颖,看社会问题的角度独到,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见每位同学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主题都独具想法,此外他指出,当论文题目涉及的内容非常宏观的时候,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具体案例的分析,且在注重内容可读性的同时,需要对研究对象在不同文化或时空视角下的差异进行思考。

 

闭幕式

        在各分论坛的发言和评议结束后,所有参会代表回到主会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廉超群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廉老师认为,从本届研究生论坛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于参会和研究的热情,如今阿拉伯语专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机遇是阿拉伯语学科在全国范围有所扩展,并且具有了跨学科的发展趋势,阿拉伯语专业的同学们有语言能力,能够阅读一手材料。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缺少其它学科的技能和帮助,比如没有社会学的调研训练,没有社会学科、历史学科的理论支持,有些问题的研究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所以应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语言优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吸收更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之中,值得称赞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愿意从事阿拉伯相关研究,从中获得一种方法,把其当作一种事业。


廉超群致闭幕词

 

        最后,林丰民教授代表主办方表示,很多同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很细化,今后需要同学们拓展新的领域,在本次会议中许多同学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比如白野同学的论文以一个词为中心,运用多种语言进行分析,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青年学子和学者在以后更加积极地投身阿拉伯语学习和教育,为中国阿拉伯语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加本次论坛的师生合影

 

(文/黄嘉程   图/程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