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举办“古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厅考古经历与思考”主题讲座

  2018年5月30日星期三上午,李晓东教授应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邀请,在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进行了主题为“古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厅考古经历与思考”的讲座。这是中东考古与文物系列第七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李晓东老师是国内埃及学专家,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李晓东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古埃及历史,引出卡尔纳克神庙所建设的年代——中王国时期。建于3900多年前的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古埃及卢克索北部,至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大加扩建,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续有增修。到新王国末期,它已拥有10座塔门,各座塔门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李晓东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卡尔纳克神庙内部的构造,并在黑板上为同学们现场画出神庙结构示意图,直观地呈现出了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厅的具体位置。

  接着李晓东老师以古埃及文字向同学们生动详细介绍了作为“神之住所”的多柱厅的特点,并以示意图呈现神庙整体形态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全庙平面略呈梯形,主殿按东西轴向布置,先后重叠塔门6座,又从中心向南分支,另列塔门4座。除主殿供奉阿蒙神外,还另建供奉阿蒙之子柯恩斯神和阿蒙之妻穆特神的庙宇。 

  随后,李晓东教授讲述了他所参与的多柱厅考古项目,从项目的研究目的讲至其研究内容。过去学者们大多直接从神庙多柱厅中柱体之上所刻画的文字、图案的内容出发进行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持续进展和深入,学者们发现研究内容不止于目前柱体上所呈现出的内容,由于时间流逝、朝代更迭,神庙多柱厅中的柱体上有一些文字脱落模糊,一些图案也被发现曾被修改甚至重做,同样的浮雕在不同光线下所呈现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这些都显示了神庙多柱厅的研究应当持续并更深入地进行。这也是多柱厅考古项目研究的初衷。 

  而后李晓东教授介绍了该项目考古研究过程中的见闻、项目成员以及考古所用的勘探工具,此外还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包括多柱厅的几次修建、巨柱浮雕与铭文的多次装饰、新庙的发现以及庙中都发生过什么。最后,李晓东教授总结了考古项目的经历所带来的启示:首先,发现问题在某种角度上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相信人们的智慧是足以解决问题的,但是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够进行解决,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很多事情及研究并非完全将万事想好后才开始进行的,而是一边进行一边发现并解决问题,很多问题是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才逐渐暴露出来的,当然,进行研究之前是要定下目标的,但这个目标可能只是大体的方向,只有真正投入研究后一些细化的具体的问题才能被发现并解决。

  讲座结束后,大家就感兴趣的古埃及诸神体系、三星堆与中东古代文明的可能关系等问题同李晓东教授进行交流探讨,李老师一一详细地进行了解答,使同学们深受启发。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向主讲人表示感谢。

(文/韩翌旸  图/向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