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英国著名埃及学家约翰•罗伯特•贝恩斯教授莅临北大阿语系讲座

  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邀请,英国著名埃及学家、牛津大学埃及学教授约翰•罗伯特•贝恩斯(John Robert Baines)于5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106教室举行了题为“古埃及王权的起源(公元前4到3千纪)”的学术讲座,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历史学系颜海英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该讲座是“中东考古与文物系列讲座”的第四讲,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校阿拉伯语系和历史学系的部分师生聆听了这次讲座。

  

  颜海英教授向贝恩斯教授赠送讲座海报纪念版

  

  贝恩斯教授用丰富的考古资料,向我们介绍了古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古埃及王权象征的演变。他指出,考古学者还在上埃及涅伽达1610号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陶器残片,上面有着红王冠(Deshret)的浮雕,这块陶器残片属于涅伽达文化I期(Naqada I,公元前3600-3400年)阶段的后期,年代十分久远。考古学者认为,红王冠是下埃及的象征,却源于涅伽达文化。

  

  涅伽达1610号墓葬中出土的红王冠图案陶器残片

  

  在涅伽达文化II期(公元前3400-3250年)的一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带有动物形象的器物,以及包括大象、河马、鳄鱼、羚羊、猴子、狗在内的殉葬动物的遗骸。贝恩斯教授认为,这一时期的古埃及已经产生了以国王为中心的复杂社会,大象在这一阶段往往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大象并不是埃及原产的动物,需花费人力物力从外地运来,十分稀有。因此,拥有大象一方面意味着统治者享有极大的权力,对周边国家而言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统治者能够对大自然加以一定程度的掌控。

  

  贝恩斯教授认为,到了涅伽达文化III期(公元前3250-3050年),大象作为王权象征的传统就趋于结束了,在这一时期及之后的墓葬中,王权的象征逐渐由外来的大象变成了埃及本地猎鹰等动物。这在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Narmer Palette)有所表现,这块调色板出土于上埃及的赫拉康波利斯(Hierakonpolis),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正反两面的上方都有表示纳尔迈的王名框(Serekh)。 

  

  纳尔迈调色板正面(左)与反面(右)

  

  在纳尔迈调色板的正面,纳尔迈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王冠(Hedjet),正在高举权标击打一名俘虏的头部,在纳尔迈的正前方,一只猎鹰站在六朵纸莎草花上,伸出手臂牵着一名俘虏的鼻子。纸莎草花是下埃及的象征,因此这组图案这可能表示纳尔迈对下埃及的征服。在调色板的背面,纳尔迈头戴象征下埃及的红王冠,正在率领军队巡视战场,他们的面前躺着十具被斩首的尸体——这可能是敌人的十个头目。在调色板的最下方,一头公牛正在肆意践踏逃命的人。贝恩斯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古埃及文明往往用猎鹰作为王权的标志,猎鹰与国王同向时,则代表国王本人;与国王相对时,则代表国王的守护神荷鲁斯(Horus)。此外,调色板反面下方的公牛也是国王孔武有力、所向披靡的象征。

  

  贝恩斯教授还表示,尽管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纳尔迈征服下埃及的证据,可是他却更倾向于纳尔迈不是第一个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没有必要再度征服下埃及,因此这个调色板上所描述的事件,有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仅仅是一种传说或想象。

  

  然后,贝恩斯教授总结了早王朝时期古埃及国王的主要行为,包括对外征战、建造神像、参与祭司仪式以及在境内四处巡游。贝恩斯教授指出,古埃及国王的巡游活动有可能也是出于一种宗教目的。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就古埃及历史和文化,向贝恩斯教授踊跃提问,贝恩斯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文/白野 图/李睿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