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全球视野 > 来访

北京大学—剑桥大学阿拉伯研究联合研讨会召开


  2012年5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阿曼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项目管理委员会、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剑桥大学阿拉伯研究联合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英国、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曼和中国的30多名阿拉伯研究领域的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涉及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与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着重探讨了中东变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阿拉伯语语言学与阿拉伯文学的重要议题。
  研讨会分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与国际关系学;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议题中,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作题为“中国在近期中东形势变化中的政策”的发言,详细阐释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及中国对近期中东局势的立场与态度。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媒体研究项目主任赫鲁布博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场阿拉伯变革的起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博士对于中东变局的形势及中东战略格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德森博士通过对叙利亚经济的长期研究,特别是非正式银行在叙利亚的地位,作了题为“欲望经济:叙利亚内部对政府干预的辩护与嘲笑”的发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甫以中国回族发展为例,认为文明与冲突没有必然联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加法尔博士对于中国与南北苏丹的关系发表了看法。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师肖坤探讨了19世纪埃及的社会制度——马木鲁克制度终结的种种因素。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和荷兰大使华黎明对于叙利亚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叙利亚正走在内战与和平过渡的十字路口。剑桥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巴卜德描述了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关系,认为可以将其发展成为新的丝绸之路。埃及萨拉菲光明党在这次埃及的选举中异军突起,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王锁劳博士就埃及萨拉菲光明党的中国观进行了剖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李荣阐述了中东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态势及其影响。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人文社科院历史系主任穆卡达姆教授重点论述了中国和阿曼的历史关系,详细梳理了历史上两国交往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剑桥大学中东研究系博士生马胡勒用“地震学”方法论,对以色列内部巴勒斯坦认同演变进行了回顾。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在读博士黄慧则谈到了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主义的阿拉伯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在研讨会的“阿拉伯语语言学和阿拉伯文学”议题中,剑桥大学中东研究系博士生哈桑女士通过对两伊战争期间的文学、宣传与集体记忆的分析,认为那是一种“覆越”历史的写作。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对“阿拉伯之春”后的革命文学与艺术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卡斯苏丹当代阿拉伯研究教授苏莱曼通过对巴勒斯坦路牌变化的分析了语言、冲突及文化间的理解与误读。北京大学在读博士陈铮论述了阿拉伯语不及物动词与及物构式的互动。北京大学在读博士陆映波宣读了论文《阿拉伯语篇章中的回指语形式的选择所要遵循的原则》。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政治系博士后门德尔运用图片及例证分析了以色列的阿拉伯语及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身份认同中遇到的问题。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现为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的廉超群,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就“阿拉伯语语言学会阿拉伯化政策话语的形成”宣读了论文,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获得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教授谢秩荣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梁雅卿、倪颖、盖伟江参加了研讨会。
  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剑桥大学中东和伊斯兰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伊斯兰与西方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跨文化对话等理念,中心成立几年来,通过举办研讨会、发表文章等方式,开展各种活动。
  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成立于2007年,目的是提高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学水平,促进与世界各国阿拉伯研究机构的交流。讲席成立以来,出版、编写、资助了许多的著作,还与埃及开罗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举行了联合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派教师及学生赴阿拉伯国家及欧美高校进行广泛的交流。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应剑桥大学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苏莱曼之请,共同摘下研讨会横幅,交苏莱曼教授带回剑桥大学作永久性保存纪念。双方约定将不定期举办学者或博士研究生论坛,交流研究成果。